当前位置:  论文
共有信息:    120条          /
当代水印木刻空间构建的研究——以《浮生》系列创作为例
邓露芳
2023 .贵州民族大学 / 论文
广东现代水印版画风格演变探析
胡毅君
2023 .广州美术学院 / 论文
在中国现代版画发展史上,广东是一个有传统、有地位的版画大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广东版画创作群体的作品及其活动极具代表性,显示出其在现代中国版画史的突出地位。广东地区的历史文化情境不仅孕育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佛山木版年画,而且涌现了一批新兴木刻版画的先驱以及经典作品,这其中就有水印木刻作品。所以说新兴木刻创作版画的兴起,也是广东现代创作水印版画的发端。至此,广东现代水印版画历经九十余年的发展,迈向了当今多元化的时代。本文将对广东现代水印版画的发展及现况进行研究,深入探究其风格形成的历史渊源#我们将以时间划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析各时期代表作品的图式内涵、技艺技法等方面,研究广东地区水印版画的演变历程,并分析广东现代水印版画发展变化及特征,探讨其既承延水印版画传统,又集刀味、木味与韵味为一体的现代版画艺术语言风格。这其中“国际视野”、“传统与现代”、“多元文化”、“跨界交流”等将成为研究当下广东现代水印版画艺术风格的关键词。
镜像之外—谈水印木刻版画创作中的情感体验
詹妍
2023 .广州美术学院 / 论文
艺术创作中广泛使用镜的元素表达内心世界,镜子的出现给一幅画面增添了许多神秘感和隐喻性。镜因其表面光滑故能见物形,但镜中之像并非真实事物,所以又有“镜花水月”的景象。镜像形式的隐喻性与版画创作的间接性是相似的,镜像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表现符号,在画面中不仅作为一个景物道具出现在观者的视野中,它还牵引着观者的视线,映射物体间的关联,体现画面的趣味。以镜生像,通过镜与镜像之外不同的景象,可以表达创作中的理念和情感体验。本文旨在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试图从视觉艺术的角度以镜像作为创作中情感体验的切入点,通过研究拉康镜像理论及镜像镜喻观,解读利用版画创作中的镜像,映射画面与画外“他者”之间的思考和创作者的心境。创作中结合对镜像理论的学习与探索,探讨“镜喻”所呈现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及其符号意义,表达镜像与现实之间虚幻与真实的联系,深入理解镜像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暗喻。借助镜像符号在版画创作的多重含义的思考,试图通过作品引发观者对于自我与他者的思考和情感上的无限共鸣。
浅析风俗题材套色木刻版画创作
于焯鑫
2023 .辽宁师范大学 / 论文
艺术源于生活,风俗画正是以某一时期民众的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它采取比较客观的角度,切实地描绘社会习俗的场面,给观众呈现出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状态,引起观众的共鸣。在现代,风俗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它是由自然环境、历史变革、文化融合等多方面影响而最终形成的。版画作为视觉艺术不可替代的门类之一,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套色木刻版画作为版画的重要分支,在国内外产生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从不同的题材视角给观者带来了审美享受。经过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中外文化的交融,风俗题材木刻版画的现实内容、展现形式、制作技法及其艺术风格也逐步地完善。画家也是当代社会的参与者,所以他们凭借自身真实的生活经验,利用最直观的方式塑造出既贴近生活又打动观者的作品。当代风俗题材木刻版画的创作内容更多取自于当今智能化、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同时注入了画家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将素材和感悟整合后创作。它不仅仅是画家对民俗单一作品的再现,更是对世间众生相的探索,对中国当代版画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选取四个角度举例说明风俗题材木刻版画在不同内容与形式上的呈现,对风俗题材套色木刻版画的产生、演变以及优秀作品进行举例分析,将风俗题材套色木刻版画与自身的创作相结合,旨在借助当代风俗题材的创作思潮,构思出贴近人民生活、符合人民情感、带有警示市民却又具有赏心悦目效果的作品,在重视画面给观者带来审美的同时,更注重作品内在的精神追求和社会影响。
水印版画“三味”的再认识——以毕业创作实践研究为例
蔡璐泽
2023 .内蒙古艺术学院 / 论文
水印版画是现代创作版画与传统水印木刻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水印木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极具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三味”是水印版画技术语言的特征。本文以笔者的创作实践为基础,探索水印版画艺术中“刀”的多种形式痕迹,“水”的丰富表现,以及将“木味”拓展为“版味”的延伸,探索水印版画艺术中“三味”的再认识与运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阐述对水印版画“三味”的再认识#第二部分是对水印版画艺术创作中“三味”的实践探索、表现与运用,寻找“三味”在作品中呈现与互融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对水印版画创作实践的思考与总结,对水印版画创作的探索进行梳理,为其今后的艺术创作铺垫基石。通过以上对水印版画艺术中“三味”的再认识以及在创作中运用、拓展的论述,探索水印版画新的可能性与未来发展方向。
空灵之境——《静谧空间》系列版画创作实践
于舒婷
2023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不经意间的景色能够打动人心,关键在于人们能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否有一种感受美的心境。当人们能够屏气凝神,跳脱出世俗的烦恼时,就能够在寻常之景中感受自然的灵性,去理解那“一花一世界”的博大与精微,去体会“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的空灵之境。本文通过对《静谧空间》系列版画创作过程的论述,探究如何在画面中营造出具有空静之美的画面效果。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文章的第一章表述了《静谧空间》系列创作的选题依据和参考依据#文章的第二章论述了创作过程中对于空静呈现的实践与探索#文章的第三章概括了本次创作的认识与收获。本文的重点在于第二章,即对创作过程的具体阐述#难点是第二章第三节,对于创作中色彩部分的实践探究。本文的创新点有两点:一是以实验的视角去探索版画创作中的形式语言和技法表现#二是阐述了情绪控制在版画创作中的作用。以上两点对于自己的版画艺术创作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笔者未来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方向性的影响。
水印木刻的写意性探究与实践——以《若水》创作为例
廖雅芝
2023 .广西艺术学院 / 论文
文化因其本身魅力传承千年,延续万代。在唐代张彦远所说的“书画同体而未分”这一时期,图像可以充当文字的功能,目的在于表达心中之意。文字的出现让人们得以畅所欲言,可总有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的时候,于是便再次返回绘画领域,通过画面表达不可言说之意。正如北宋欧阳修所言“古画画意不画形”,这预示着“写意”的诞生。在深远的中国古代画论中,追溯写意的成因源于宗炳提出的“畅神”,而“畅神”这一古老的追求,在如今不少的水印木刻作品中依旧存在。水印木刻的形成实际上同“写意”一样,均为画者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主观情感孕育而生,并且水印木刻同时兼备写意性,其承袭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审美精神,在画面形式上采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在墨色语言中按照主观情感随心赋彩,在主体感知层面遵从内心情感的抒发,由工入逸,无功利、无目的地作画。而在对“自然”的追求上,水印木刻则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趣味,其以自身的魅力将在未来行远自迩。
中国山水观在水印木刻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陈爱娴
2023 .广西艺术学院 / 论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价值思辨的重要内核,在中国的美学发展中,关于这一课题的审美活动也是源远流长,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情驭景、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是推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美学思想。而山水观念一直是重要的美学表现对象,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山水观念不仅代表了山水的物象,更代表了宇宙的自然环境。本文旨在通过水印木刻的艺术方式,对中国山水观的表现方式进行分析与实践,结合作者个人实践案例,来探索当代艺术语境下中国山水观念的审美发展空间,阐述作者关于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人文思考。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国山水观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和绘画表现三方面,阐述了中国山水观的思想观念。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国水印木刻艺术的山水观表达,主要分析了中国山水观在古代、近代和当代水印木刻中的自然形态、情感表达和道德诠释。第三部分阐述了笔者对中国山水观在水印木刻艺术表现中的个人探索,分别从自然审美、情感审美、道德审美三个阶段进行实践与论述,来展现作者对中国山水观的理解与应用。
新中国以来广西套色版画研究
潘木兰
2023 .广西艺术学院 / 论文
本论文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广西套色版画为主题研究,以新中国后广西版画作品为切入点,尝试从套色版画作品中分析当时的艺术发展趋势。鲁迅倡导下新兴木刻运动在全国各地都有了积极的响应,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版画创作运动复兴,广西涌现出了一批套色版画作品,到八十年代广西套色版画走向了中国版画的正轨。广西套色版画发展记录着广西美术发展的轨迹,蕴含了广西少数民族人文精神。广西套色版画作品大多数选用少数民族题材,对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分析广西版画的起源发展到创作套色版画的艺术群体,再从这些艺术群体选取的民族题材深入探析其中的艺术内涵。在广西版画不断发展的时期,桂林抗战时期是广西美术发展的主要阶段,当时的历史背景影响了美术创作的题材,版画作为一种宣传抗战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好的表达当下社会情形#到套色版画发展时期,则是到了发展本土特色的时代,广西艺术群体利用版画创作出了属于本土民族特色的艺术。新中国成立以后,广西版画创作以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体现了对新生活与共和国建设的喜悦之情。作品中反映了社会变革、本土民族风俗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一面。笔者通过画家的作品记录,宏观的分析广西套色版画发展以及影...
现实与虚幻的并置——《太虚因知我非谁》的实践阐释
程洪一帆
2023 .湖北美术学院 / 论文
现实与虚幻的空间并置本就是令创作者趋之若鹜的创作题材,在文学叙事上不必多说,在视觉图像领域中就如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画派同样是以多重空间的并置来进行创作,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还极具哲学层面的思考。笔者以庄周梦蝶的哲思为精神导向,在思考世界可能的构成形态时构思了一个虚幻与现实并置的空间,并在此空间中设置一场认知试验:在这里所有事物是“蝶”和当下认知的叠加态,笔者将此空间称为“太虚”,并试图通过视觉艺术形式将该世界观具象化的呈现出来,在探讨身处“太虚”中辨明“吾丧我、我为蝶、我非谁”的可能性的同时传达其蕴含的审美价值。故本文将以解决如何用视觉图像构建并置空间为目的进行研究,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节将词解主标题中的并置与副标题中的太虚,由此传达笔者的创作根基#其次第二节将分析并置空间在传统绘画和当代艺术中的典型视觉案例来阐释其表现手段与审美价值#主要的第三部分将以笔者的个人创作为核心展现《太虚因知我非谁》系列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介绍通过在透明材质和镜面材质上的透明叠印来构筑并置空间的创作方法与技术。最后对完成作品进行总结与反思并讨论该创作作品的价值,以及创作技术和创作题材的发散衍生。
日记体黑白木刻的语言探索
刘冠岐
2023 .河北师范大学 / 论文
日记体绘画的提出与确立,对个人黑白木刻版画语言探索在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中的发展与意义是本篇论文研究和论述的核心点。本篇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日记体、日记体绘画概念分别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主要通过作品分析法,分析艺术家苏新平、文中言、李小光在思想感情、创作方法、创作过程及呈现方式等各方面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笔者在艺术研究与创作中产生的影响和启发#第三章则是本篇论文在日记体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日记体表现形式在个人黑白木刻中的运用转化,从不同视角进行创作构思、素材积累等,到后期版画印制的具体流程和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细节上做了具体的描述,进行语言探索和作品分析#第四章阐述了日记体黑白木刻的形式美感与艺术趣味,由此在创作实践和感悟中进行日记体黑白木刻语言价值体系的升华总结。笔者以自己校园生活中的日常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日记体的表现形式和黑白木刻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尝试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通过作品表现笔者对日常生活的独特情感。将《我的日记》系列创作过程梳理成文,通过对日记体绘画表现形式的研究,以此继承发扬黑白木刻的艺术表现语言,并为之后的版画创作积累有益的经验。
水印木刻中综合材料运用的表现形式研究
邱露圆
2023 .上海师范大学 / 论文
中国是版画的发源地,有着悠久历史的水印木刻版画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水印木刻版画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水印木刻中尝试结合综合材料的运用,争取为版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开辟新语境,提供新思路,不失为当代水印木刻发展中一个有意义的探索方向。所以,本人希望将水印木刻与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形式结合运用,在自身创作体验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归纳,分析研究跨版种的创作形式,力图探索一种既能够承袭传统水印木刻的人文气韵,同时又可以兼具时代审美特征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媒介材料语言综合运用方式的探索,追寻探究水印木刻中更丰富的技法内涵与表现层次,使之兼具时代性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本人对当代水印木刻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的理解认知,是本人探索的方向。以此思路为指引,深入地研究水印木刻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底蕴与综合材料绘画所代表的现代性之间如何兼容并蓄,探索创新更加契合当代审美内涵的表现形式是本文的研究目标。
《鸟“瞰”江西》系列版画创作实践
何宛遥
2023 .江西师范大学 / 论文
鸟类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物,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各方面的重视程度都在日益得到提高。在千百年前,中国花鸟画中便将鸟类作为一大绘画对象,而对自然物象的主题创作表现也是当代重要的创作课题之一。《鸟“瞰”江西》版画系列创作是针对生物科普和生物保护为目的题材艺术创作,在选题的基础上找到适合的版种和创作手法,并进行探索与创新,更好的表现自己对鸟类这一主题的思考,寻找更多的创作可能性。《鸟“瞰”江西》系列版画创作,在构图、线条等方面对国画、水彩和其他版画作品进行了借鉴与融合,想以此探究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版画创作方法,并能充分表达出自己对家乡——江西的喜爱之情。本文分为三章来进行叙述,绪论论述的是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意义与创新点等,并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对历代鸟类体裁的绘画作品进行简要梳理,给创作提供历史和发展脉络作为支撑。第二章在第一章的理论基础上,从创作特征、创作技法以及思想感情方面进行图像分析,为我的系列创作提供养分。第三章结合自己的创作来谈取材的来源、风格的确定、技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采用水印版画和木口木刻两种版画技法进行创作,此次创作经...
群众美学视域下东北现代版画的主题流变研究(1946-1999)
孙一溶
2023 .东北师范大学 / 论文
20世纪中期以来,红色政权领导下的东北版画运动生动记录和再现了发生于中国东北大地的解放斗争史、新中国诞生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史,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主题流变和鲜明的群众美学意蕴。本文力争在学界以往关于东北版画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以艺术主题流变为切入点,纵贯地考察东北现代版画在革命、建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代所展现出来的时代风貌,力图勾勒东北现代版画群众美学主题生成与表达的线索与轨迹。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聚焦“革命战争时期东北红色版画的底层情怀”。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东北解放区的红色版画艺术家继承了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美学精神,在“东北鲁艺”在地实践的直接推动下,凝练出东北底层民众“翻身解放”的鲜明红色主题,从而超越了以往东北版画木刻“民间文艺”的自发创作状态,开启了东北现代版画群众美学主题性表达的征程。第二章回顾“新中国北大荒版画的群众文艺生产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进军北大荒”的时代号召下,黑龙江版画家群体在东北革命文艺的“荒原”上留下了“第一道脚印”,用版画定格了开荒、抢播、秋收、伐木等东北群众生产劳动的“关键瞬间”。1972年之后的“知青版画”跟进式地呈现了新一代北...
安静中的力量 ——我水印作品中的“形”与“色”
杨玥
2022 .天津美术学院 / 论文
艺术创作过程基于对自身的认识,也是自我再认识的过程。艺术创作不光有审美、认识和教育功能,还有感官功能可以通过观赏者的个人理解进行二次创作。本文以自己的创作为起点,从“色”和“形”的角度对比分析中、日水印木刻创作。探索古代水印木刻的特点,以及现代发展带来的转变,思考东方审美的魅力并将其运用于自身创作。
减版水印木刻创作探析 ——以《执拗》系列作品为例
王迪
2022 .云南师范大学 / 论文
本文选用减版水印木刻创作的探析作为论文主题和研究方向,减版水印木刻为水印版画的一种创作表现形式,有着很独特艺术表现力。减版水印木刻创作的版画不仅蕴含水印版画的特点,还具有减版创作方法的特殊个性。陈琦在《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中讲到:“中国的水印版画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方面,中国水印版画可以说是世界版画的起源,是一种古老的版画种类。另一方面,它还是在中国现代版画的创作中是具有特殊生命力意义的版种,在中国现代版画创作中呈现了很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从新兴木刻的运动开始到今天,水印版画发展成一种承载艺术家的情感思想与审美趣味的特殊艺术形式,它展现了既传统又融会拓展的发展趋势。版画是用印刷的方式绘画,通过用减版水印木刻的手段方式创作的版画作品能完美地体现这一点。因为在同一块木板上进行,更易于调整修改,所以减版水印木刻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直接表现性。毕业创作《执拗》系列作品就是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而创作的,本人把对减版水印版画的理解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中,强调减版水印创作的深入体会和艺术语言的摸索,作品中饱含了我对减版水印的体会和对艺术的感悟,文章阐述自己在创作减版水印木刻《执拗》系列作品过程中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与拙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国内艺术家使用减版水印木刻创作的作品,归纳其版画作品之中的艺术特征,摸索他们在减版水印版画创作时的经验手法,分析其作品艺术表现形式,希望以此获得对个人创作思维的启发。在本人的减版水印木刻创作中始终在找寻自我的表现语言,探寻自己的表现手段和画面的艺术性。
120 . 1 / 8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