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浙江美术学院的水印木刻以表现江南人民的生活和西湖等自然风景为主,作品具有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在印制上充分发挥了生宣纸的洇化特点,墨色鲜华,色彩明丽......早在1954年版画系初建之时,首任系主任张漾兮先生就决定开设木版、铜版、石版专业,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倡导版画民族化,为版画创作风格多样化开辟新途径...... 1958年从荣宝斋学习回来后,张玉忠在版画系开设水印木刻课程,规定学木版的学生一定要做水印木刻创作。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浙江美院的水印版画创作走出了一条既源于传统又适合表现现实题材的现代水印木刻新路.....
封面作品:《田间》,水印木刻,17.4cm×13.2cm,赵宗藻,1959 年
浙江美术学院也是最早开展水印木刻教学的院校之一,早在1954年版画系初建之时,首任系主任张漾兮先生就决定开设木版、铜版、石版专业,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倡导版画民族化,为版画创作风格多样化开辟新途径。他对中国传统水印木刻有超越技术层面的文化认识,不仅先后选派夏子颐和张玉忠去北京荣宝斋学习传统饾版水印技术,还引进全套水印技术和印刷设施,专门在版画系成立了水印木刻研究室,邀请荣宝斋印刷技师前来传授技艺。同时他还十分注重吸收古代石刻、汉画像砖以及桃花坞、杨柳青、杨家埠、朱仙镇等地木版年画等民族艺术,希望在版画创作中注入民族艺术精神。为此,他带头进行水印木刻创作,于1954年创作了《新来的画报》,1960年创作了《平湖秋月》。这两件作品尽管还有很强的黑白木刻痕迹,水印木刻的艺术语言尚不鲜明,但作品中已经萌发出中国绘画特有的审美意趣。
张漾兮《平湖秋月》,水印木刻,32×42cm,1960年
张漾兮《新到的画报》,水印木刻,46.5×35cm,1956年
1958年从荣宝斋学习回来后,张玉忠在版画系开设水印木刻课程,规定学木版的学生一定要做水印木刻创作。首先学习水印木刻基本制作原理,印出来一两张习作,然后再进行自主创作。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意识到传统木版水印技术是用于复制国画的,因此要求越逼真越好。而水印木刻的创作,则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要充分发挥水印木刻的特点,但不能印成国画,“印刷出来的每一张作品的效果都可以是不一样的,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浙江美院的水印版画创作走出了一条既源于传统又适合表现现实题材的现代水印木刻新路,1959年赵宗藻创作的《田间》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件作品表现了一位母亲在田间劳动间隙哺乳孩子的场景。在绘画表现上以线为主,大片开阔的田地和远处插秧的人群以及画面中心人物形象先用单线刻制出来,再在不同部位套印不同的色彩。作品虽然采用的是传统线刻技术,但画面却体现出了清新的自然主义写实风格。这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版画系在水印木刻教学中的审美取向,亦可从当时学生贾夏荔、王悟生、俞启慧等人的水印木刻习作中得以充分体现。1962年,赵延年先生创作的《逢春》也是一件以线造型为主的水印木刻,但在套色技术上使用的不是简单的平涂,而是根据对象不同的局部表现需求,采用不同深浅色度过渡的染印,比如右侧老人的发髻和左侧女孩子的面颊和头巾就采用了不同的染印方法,使得画面清新,人物表情生动,形象饱满。
赵宗藻,《田间》,水 印木刻,17.4cm×13.2cm,1959 年
赵宗藻,《逢春》,水印木刻,1962 年
总体而言,浙江美术学院的水印木刻以表现江南人民的生活和西湖等自然风景为主,作品具有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在印制上充分发挥了生宣纸的洇化特点,墨色鲜华,色彩明丽。代表作品还有1957年赵延年的《霜满天》和丁正献的《平湖秋月》,1958年张玉忠的《小宣传员》和俞启慧的《云雾深处》,1959年赵宗藻的《四季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