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无去来处的搭建
侯炜国 Hou Weiguo 威尼斯双年展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它被称为世界双年展的鼻祖,跟它并称的还有德国的卡塞尔、巴西的圣保罗,他们三个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双年展。但作为普通的观众,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展览开幕后的辉煌,但对布展时的汗水与艰辛却不得而知。 今天主要是想通过我之前拍的一些照片、一些小故事跟大家来分享,作为一个工作者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我眼中的威尼斯双年展是什么样的。
1. 初至威双
第58届威双的策展人是拉夫•鲁戈夫,今年的主题是“愿你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代”,这个文字的出处是英国政治家张伯伦,他在多次政治的演讲中提到这句话,这句话的更早是来自于中国。
这其实是一句可以带有诅咒性的话,但鲁戈夫将它作为一个双年展的主题,我想他希望艺术家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比如说从好的角度就是希望你可以快活的享受这么一个有趣的时代,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让你迷失在一个所谓的好的时代,这句话其实背后有很多阴暗的阐述方式,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命题。
这次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将陈琦老师的参展作品按照预先设定的方案再根据现场的情况选择一个最优的展示方式。这次我是带了两个师傅过去的,他们是常州灵通公司的两位工程师,也是《无去来处》的生产商。
这个作品是可以反复拆装的,这两位都是有20多年经验的老师傅了,所以公司就派了两位最棒的师傅来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个作品的搭建。一位是黄师傅、一位是周师傅,我也非常荣幸可以和他们一起合作。
这是我们到达威尼斯的第一天在码头看到的一条狗,然后用手机拍下来,后来我发现威尼斯除了海鸥鸽子多,就是狗狗多。
在军械库展区的入口,海报早早的已经贴好,进门后我们就需要拿着护照办理布展证,这里的管理很严格,保安都是荷枪实弹的站岗,每天出来进去的都要检查工作证。一共有两种,一张是花园展区的“绿卡”还有一张就是这张“黄卡”。
这是每天我们要走的一条路,从军械库展区的入口走到中国馆,走得快要走15分钟。走得慢要走20分钟,那时候我每天步数平均是28000步,上午布完展出来吃个饭就接近2万步,如果中间还要出来买点东西那就更多了。
这是军械库原本就在那里的大吊车。在威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雕塑如果和这些有历史痕迹的“真”东西放在一起,是很吃亏的。
这里是军械库展区的一个场景,再往前走就是一片海面,箭头标出来的是一个老潜艇。
对岸就是一个个的国家馆,每隔几百米就会有保安在这里,旁边有个船坞可以停船。正对面是意大利馆的正门,这个船坞的顶部当时放了一个声音作品,挺诡异的。
荷枪实弹的保安
然后我们就来到了中国馆,所有作品都还没有拆箱,核对箱子上的标签信息。我问当地布展团队,我手机上的APP显示明天会下雨,货物是不是应该提前盖好遮雨布,他们说中国的天气预报在这不准,初来乍到的我就信了。
结果当天晚上就下起了大雨。里面装的是所有艺术家的画和电子设备,灯具等,幸亏我们来之前里三层外三层的包的好,不然的话就完了。
这是我们开箱后关于搭建方案的讨论,这个穿红衣服的大叔他叫多拉泰罗,但我总感觉他像一个雕塑的名字。布展过程中基本都是他和意大利的人在交流。
中国馆是军械库展区的最后一个国家馆。因为中国在2007年前后才加入威尼斯双年展,位置有限,所以就排到了这个位置。很多观众走到中国馆的时候基本是都已经走不动了。
但幸好挨着意大利馆,因为他是本国的东道主馆,所以人流量还是很可观的。
2. 开始布展
这是陈琦老师关于《无去来处》的设计图,很多细节他都会在电脑上做演示,并且制作了等比的模型,然后在模型的基础上仿照威尼斯的太阳轨迹,进行效果模拟。
在常州的时候我们就进行了一次预搭建,一个是为了寻找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有就是为了计算搭建的时间,当时预搭建就花了三天也没搭建完,而且当时在厂房地面还是是自流平水泥地,并不存在找平的问题,还都是工厂自己的工人搭建。
所以在我们去意大利之前也是非常忐忑,我们的布展时间是非常有限,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要求2019年5月1日之前,户外所有艺术家的装置必须搭建完成,但是我们来这里之前4月21、22、23我们都没有正式开始动工,其中一个原因下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沟通存在的问题,威双组委会、中展和策展团队、布展公司还有艺术家之间,都是通过写Email,其中都会出现时间差和翻译的问题。
所以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我就觉得时间再耽误就完不成了,赶紧汇报给陈琦老师,然后陈琦老师通过中展直接给威尼斯双年展的组委会沟通这才开始搭建。
我们动工拆箱的第一天,首先将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放在一起。这些部件都是可以咬合在一起的,非常简便牢固的连接方式。
这是一个定位图,以便帮助我们使得作品既要避开旁边的井盖和树,又可以使观众从中国馆出来以后很顺畅的进入《无去来处》。
周师傅现场指导装置的安装位置
这是作品的定位和外框架安装图。其实第一天的进度还是比较快的,两位师傅前三天也攒足劲儿,外轮廓很快就搭建起来了。
下面我们就遇到搭建里面的第一个难题-找平,作品是安置在一个草坪上,之前我们预安装的是在工厂里的自流平水泥地,落差是非常低的基本上是0-3cm的落差。但是到这里以后经过我们测量有15厘米的水平差,也就是装置的最南边与最北边有15厘米的水平高低差。
组委会是不允许对地面造成破坏的,所以我们只可以垫高,如果前期水平没找齐,后面的装置每个地方就是方钢之间就对不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一开始我是想借意大利布展公司的水平仪,但是因为在户外太阳下,水平仪的光线特别弱,不好用。幸亏师傅从国内带来了水管,通过这个来找水平,意大利工人都惊呆了。
具体啥原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搭建到一半就开始下大雨,就只能停,中间下了无数次的大雨, 外轮廓搭建完以后,我们要去搭建里面的地板,内轮廓框架是搭建在地板上的,地板与地板之间又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黄色这个是水平仪,每放上去一个地板,就要去找水平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非常的耗费时间。
下面有一个可以旋转的角,可以升高和降低落差的,可能有一个7、8厘米的高度调节,但是我们的高差是15厘米所以下面要垫木板,好处就是防止下沉,一旦有木块就会防止下沉。
这个是下完雨之后我们的师傅先冲上去进行搭建。这是搭建完的外轮廓。
这是我当时拍的工人的照片,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他们不都是意大利人,他们有阿尔巴尼亚人等大部分人种都不是一样的,因为雇他们会相对便宜些,他们还挺幽默的,搭建过程中特别开心一直给你开玩笑,也不管能不能听懂。
每次中午下班之前我就会问他说你们几点回来,他们经常会中间搭建到一半就会去喝一杯咖啡,去抽根烟。尤其是左边的哥们特别像《越狱》里面的T-BAG,走路也特别像。他是特别会“偷懒”,能不上梯子就不上梯子,能走慢一点他就不会快一点,得一直催他。
然后开始搭建外面的粉色的围墙。为什么装置会用粉色,陈老师说,他想把它作为送给世界的礼物,或者送给世界的一个蛋糕放在军械库的花园里,特别美好的夙愿,所以选择了粉色,而粉色色号是和英国女王的色号是一模一样的,不是随便选的,放在花园里特别的漂亮和旁边的红砖色的古老建筑特别契合。
左边这位是杨彦川,他在德国留学,专门过来帮着我们搭建,你会感觉到他像鲁智深一样的人物,他的到来让我们的速度大大加快,所以一个团队里必须要有一个首当其冲的人,在后面督促大家。
马上就要搭建好了,当时我们的心情大好,这是我拍的户外的树,落在装置上的影子,还在晃动非常美。
终于!搭建完了,我们都非常开心。中间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那个时候我是过了两个时间,陈琦老师也是过了两个时间,陈琦老师不仅过的是中国的时间,还在中国过意大利的时间。我在意大利也在过中国的时间,我们基本上是24小时随时通话、随时联系。搭建完了以后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这是正午时分的光影,当我看到最终的光影效果,我感觉之前的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作品甚至比我们开始预想的效果都还好。
吴洪亮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关心作品的搭建,并帮我们和组委会协调。当他看到最后作品效果时也非常满意,一块石头落地。
陈老师来到现场,也开心的笑了。
3. 游客来访
这是《无去来处》的观展守则,比如说刮大风的时候是不允许人进的,下雨的时候是不允许人进的,人是不可以进入内环,内环也就是有镂空顶的部分,所以我们就定制了一个非常严苛的观展守则。
从西北门进,从东北门出,然后必须要佩戴鞋套,因为里面全是白色,弄脏的话就感觉不对了。每一次的观展人数是12个人,我们设置了一个12个铺垫,希望人坐在那里,静静的看着一天的光线看着一天的变化,陈老师希望把中国的光带到威尼斯的这块小岛上。
这些是参观展览的人,我们那会有一个专门负责看馆的大姐,她非常的敬业每天会来拖地打扫,给大家分发鞋套收鞋套,每天会拍10张照片,这10张照片是我们在同一个角度拍摄,其中有一张是她自己的自拍。
这一组就是父母带着四个孩子;这是一个小朋友,非常可爱。
观众所见到的画面
这位就是那位大姐,她叫玛妮卡,我一直以为她比我大,所以我就叫她马大姐。然后马大姐她有一段时间会郁闷,要“看天吃饭”,每天早上她要看天气,如果感觉今天乌云密度不去上班,但是过了一会又晴了,今天就等于她没有去工作。她的工作就变得不稳定,所以我们就是商量了一个方式,按照当地的天气预报来安排上班时间,不管最终是否下雨,所以她心理也就有了一个规划。她其实就只有二十几岁,因为她非常可爱,又站在粉色背景前,就会非常醒目漂亮,吸引了很多观众来看展。
结语
在威双布展的体验对于我们做艺术的人而言是一种极其难忘的体验。感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学会,还有四位中国艺术家为这次分享发来的照片、视频,尤其是陈琦老师给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祝愿大家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暑假,有时间去威双看一看我们为之付出努力的中国馆,回来跟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