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Art陈琦近期来持续发表的文章着力关注中国水印木刻教育在各个大学和艺术学院的发展近况,在之前发布王海迪对于江西师范大学水印木刻教育的阐述,还有杨鹏程对于深圳大学水印木刻教育的介绍,在中国水印木刻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相当长一段时间水印木刻教育主要集中于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近年来随着水印木刻教育学科建设的趋于完善,同时对于水印木刻理论性梳理的专著和文章的涌现,使得水印木刻教育在全国有了遍地开花的可能。今天要发布的便是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游宇撰写的对于云南艺术学院水印木刻教学的思考性文章,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位青年才俊和教师都是陈琦老师的学生,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陈琦水印木刻教育理念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我们也期待中国水印木刻教育在未来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云南艺术学院成立于 1959 年,随后又从绘画专业分设版画系,汇聚了叶公贤、将铁峰、丁绍光、史一、郑旭、李小明、郭浩、张鸣等一批名师和艺术家。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叶公贤先生在云艺首开水印木刻课程,后又有史一、郭浩等老师教授此课程, 期间又有凌君武先生到云南艺术学院授课,逐渐建立起传承于传统又具有现代表现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印木刻教学传统。
2013年游宇自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回校负责水印木刻工作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逐渐将陈琦教授的水印木刻创作方法融入云艺的水印教学传统,逐渐使云艺的水印木刻创作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崭新的当代面貌。
水印木刻发源于中国,也是中国特有的版画技术方式,经由雕版印刷的方式经新兴木刻运动,逐渐衍变出水印木刻的现代面貌。由于版画是一种间接性的艺术种类,又有其独特性和专一性,这使得版画的教学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更加特殊,水印木刻的教学尤其如此。
在课程的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的绝不仅限于技术问题,而是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对水印木刻文化本体的深刻认知。什么是水印木刻?水印木刻的语言特征是什么?水印木刻的独特性是什么?如何在水印木刻创作实践中发掘学生的特质,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认知意识?以及以水印木刻技术为原点基础,如何形成带有自身属性的多元化的画面风格与面貌?
基于上述这些问题,我将水印木刻课程设置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印”的属性认知;第二阶段是“版印逻辑”“;第三阶段是 “语言转换”。
一:由“印”开始的属性认知
水印木刻作为一种媒介性艺术,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传统技艺,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承载,是一种创造视觉经验的过程与方法。
课程的第一阶段,我试图通过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让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去理解水印木刻概念中的“水”,由“印”展开对水印木刻属性的认知。
该阶段让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媒介材料的可能性,对“水”的概念和“印”的行为建立初步的感受和认知。对于初次接触水印木刻的同学,从一个简单的形象或色块开始,用水性颜料在同一个印版上着色,把握颜色的深浅、虚实等,同时通过纸张、印版、画笔上含水量的控制,墨色与水的渗化、融合、变化,经过马连的压印从而在宣纸上呈现千变万化的印痕,形成不同的视觉样式,建立起对水印木刻中“水”、“水味”的初步感受——水游弋于印版、纸张所构成的空间中不断抗衡较量,通过滲化、融合和印痕的生成,形成新的视觉语言,引发观者产生不同心境的体验。
水印木刻中墨色的浓与淡、干与湿,都是通过水奇妙丰富的变化所形成的独特韵味,这是水印版画区别于其它版画版种和其它绘画样式最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印”的体验去熟悉和掌握马连的使用方法,从而避免一个新工具初次上手时的不适应,通过这种试验性、较为轻松的方式进入到水印木刻“印”的语境中去。
通过以上阶段的课程,使同学们明晰水印木刻的概念,切身感受到只独属于东方、属于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东方审美趣味、思维逻辑、技术系统和语言方式的水印木刻所独有的视觉审美经验,体验水印木刻与其他艺术样式在版印施展过程中所凸显的有意味的“距离”。
二:“版印逻辑”
水印木刻创作的过程可谓繁琐至极,其技术体系又在创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富有创造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首要强调的是“版的逻辑”。“版的逻辑”即是建构一套从绘画图像到水印木刻平面性语言转换,合乎水印木刻创作和印刷的关系和方法。
在绘制草图的时候,要求画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在草图阶段引导学生尝试用“版的逻辑”思维去理解水印木刻塑造、表现画面的语言和方式,要求画面逻辑完整、具体,充分考虑“版”的特性,为后续的分版分色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草图绘制完成以后,根据学生的创作意图和印刷的需求把画稿分解为各自独立的单元,不同大小和形状的色块或线条,进而刻制多套版加以套印,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也即是我们说的分版分色设计。
分版分色设计是水印木刻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过程中是在整体的画面结构和印刷关系中,前一版印刷的结果引导下一版的印制,下一版的印制又以前一版为前提的互为关系。每一个版都是独立于彼此的个体,极具个性化的性格与特征,看似游离于整体之外,甚至背离整体关系,但水印木刻的独特性就在于,其生长发展的过程必须建立在“版的逻辑”中去整体考量和把控。
教学中通过对分版基本原理的讲解,让学生对画稿图像重新拆分与组合,设计不同方法的分版方案,感受同一图像不同种分版逻辑所产生的可能性与新的视觉经验。反复推敲斟酌画面的整体关系,色彩的安排、细节的安排、印刷的顺序,找到一种最准确合理的呈现出画面的结构和意味,并便于合理便捷的印刷。从分版方式中学习图像在分解和重构的过程所产生的“版”和“层”的属性。通过“版”和“层”的重构,建立不同于绘画图像的平面“印痕图像”形成独特的“版性”表达,整个过程有着极强的抽象性和创造性。
经历画稿、分版设计和刻制的工序以后,印刷就成为通向观念传达和画面呈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了。课程中不同的同学来印制同一个版,得到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激起大家参与印刷的好奇心和印刷的激情。教学中注重引导同学们体验不同的印刷方法和不同版面的湿度、纸张的湿度、马连压力的大小、衬纸的选用以及印制的遍数、马连的用法,找到心手合一的印刷感受,体会“版印逻辑”在水印木刻创作中的核心作用。
三:语言转换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训练学生以艺术的眼光去观察感受生活,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以艺术的手段表述思想,并创造性的表达精神思想和创造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
第三阶段是通过创作实践过程中水印木刻语言转换,让学生在掌握水印木刻创作方法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印刷方式方法,逐步生成自己的艺术个性语言和表达路径。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创作表达的思想展开讨论、梳理创作思维轨迹,并将这种思考通过水印木刻语言的转换表达出来。通过版印过程,思考水印造型的方法与逻辑;意态情韵的认识理解和表达方式;如何在造型的过程中结合“版性”的表达生成新的笔墨趣味,从而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情趣浸透于纸背的意象,使每一块墨色斑驳的印痕都承载着各自不同的精神文化属性及其“温度”。我时常对学生强调,水印木刻作品一定要拉开与其他版种、其他画种的距离,通过不断强化印刷质感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水印木刻的特质。
多年来,云南艺术学院版画系水印木刻工作室的同学们年复一年、不厌其烦的在一次次印刷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这种情感注入到画面每一个形和色之中,终于越来越懂得如何借用水印木刻媒介材料的特性有力的完成内心触动到艺术形象之间的转换,从而赋予当代水印木刻创作现场以崭新的生命力。
游宇
You Yu
2002年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学士学位;
2013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学;
现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二十届全国版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第六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荣誉作品奖,第八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美术奖)特别荣誉奖,手作匠心-首届西南青年版画展优秀奖,2014 云南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入选全国美展、全国版展、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虚苑国际版画双年展、百家金陵版画展、蔚山国际木版画展、云南国际版画展、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版画教学年会作品展、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等国内、国际展览。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美术馆、四川美术馆、湖北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贵阳美术馆、中国版画博物馆、深圳画院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