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四代:图像与媒介》2021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年度展文献集在历经一年余的时间后终于在今年九月底出版了,本次文献集是去年水印木刻青年计划年度展的纸上延伸,作为对于展览和研讨会,以及巨川雅集年度论坛的总结,这本书详细的编写了2021年度关于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产生的始末,堪称是年度的水印木刻研究文献汇总,这本书在陈琦老师的带领下,主编王霖和段少锋对于年度文献进行细致的编辑书写,这本书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王东琳及其团队设计。今天我们所发布的就是段少锋在这本书中所写的编辑后记。

此刻已经是2022年的深秋,一年前的此时正是第一届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年度展筹备之时,同时也是去年此时陈琦老师为中国水印青年计划创作了《早春》这件作品,早春是一个多美好的意象啊!这个意象中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愿景,而《早春》恰与今年陈琦老师为中国水印青年计划创作的《美院之春》形成呼应,既是周而复始,又是万物复苏的时节,第二届中国水印青年计划沿着筚路蓝缕的第一届继续出发。今年恰逢2022年冬季奥运会召开,而冬奥会的口号为“一起向未来”,这个口号同样如同春的号角,一如全世界人们的愿景,后疫情时代的生活依然存在风险,但是希望不会止步。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同样是面向未来的艺术计划,未来性和公益性是这一艺术计划不变的底色,“一起向未来”同样是这一计划的愿景和宗旨,同时水印木刻处于历史和当代的交汇处,技术与观念的交汇处,一如这个时代的底色。
这本书的诞生过程伴随了第一届水印青年计划的始末,堪称这一展览的完整记录,从2020年疫情期间的巨川雅集第一回到展览后续的报道一一囊括,这本书既是展览文献汇总,为后来学人研究提供依据,同时又是一个复原于纸上空间的,不闭幕的展览,当我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回到2021年的春夏之际,这些场景让人恍惚,仿佛是昨日之事。第一届作为起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第一届亦为十年之约的开始,因此关注青年教师群体具备了多重寓意,“第四代”是承上启下的,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他们同时又是身处传统和当代的转变之间,“第四代”与其说呈现作品不如说借此溯源,追溯传统的形成和学院文脉的传承,“第四代”作为表面,其产生过程实际上仰赖于其之前的第三代,第二代,以及第一代,“第四代”本身的定义并不是公论,这个概念对于这次展览而言是一次讨论的过程,因此“第四代”不止于第四代本身,本次展览的三次研讨会便是因此产生。此外,这本书记录了一个展览从0到1诞生的过程,同时可以作为同类展览项目组织实施的范本供大家参考交流。
随着这本书临近尾声,第二届中国水印青年计划进入到筹备阶段。在过去的2021年中国水印木刻的创作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与第一届水印青年计划呼应的便是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的“共生的力量:国际水印木刻邀请展”,这两个展览南北呼应,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于当代水印木刻的基本面貌做出了总结,时间进入到2022年,水印木刻的研究导向如何开始,这是第二届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所要面对的问题,从总体面貌的总结讨论到细化的专门的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水印木刻版画所蕴含的印痕属性,复数性,传统的当代转换,社会传播,水印木刻的边界等议题是接下来我们所要面对的各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让人期许和兴奋,站在第一届的尾巴上我们更加期待第二届的诞生。
最后,我依然要感谢第一届中国水印青年计划的同行者,这本书是共建的结果,是学术共同体的物理的实体之物,是一起努力的见证!感谢亚洲艺术中心的李宜霖先生和陈琦老师,没有你们的发起和推动就没有这一艺术计划的诞生,感谢学术顾问苏新平老师,曹意强老师,齐凤阁老师,在疫情期间的紧张时刻你们为中国水印青年计划的诞生书写了期许和祝愿,同时也要感谢方利民老师,盛葳老师,刘礼宾老师,以及我的同辈学人魏祥奇和冯石,你们是第一届的直接参与者,正是你们的讨论协助我们厘清了“第四代”,当然还要感谢同门王霖和侯炜国,正是我们一起努力完成了十年之约的开篇。此外还有同门王海迪,祝拓,毛惠祚,田绘楠,张子勰,尚友录,感谢你们的付出和努力。最后感谢中国画报出版社的于九涛老师,东陈设计的王东琳和陈翊君,正是你们的努力促使这本书最终出现在读者面前。
段少锋
Artist Duan Shaofeng
段少锋,策展人,写作者,当代艺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