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两年来陈琦老师在全国各地如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地举办了水印木刻工作坊,以工作坊的方式推动了水印木刻的教学与普及。王海迪是陈琦老师的硕士研究生,现如今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海迪不仅仅是一位教学能手,同时也是活跃的水印木刻艺术家,她的创作与研究的成果直接见于她的教学实践,王海迪虽然很年轻但因为参与教学较早,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这是她带来的水印木刻教学的第一篇文章,今日所发为下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何以为师?是由学生到老师身份转换后始终困扰我的一个问题。美术创作的过程往往是独立的、个人化的,是自身的内省过程,教学则不然。“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实则更多是学生在教我如何去教水印木刻、怎样去做一位老师。
对于水印木刻的创作教学来说,在我所接触到的大部分本科学生一提到创作往往是茫然的,找到了一个较为好的创作方向或素材却不知从哪个端口切入,所有的创作灵感被惯性的“审美意识”所束缚,并不知到如何将所见之物,建立起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勾连艺术表达。例如:学生会关注到植物的生命之美、青铜工艺传递出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但并不知如何将其生命的美感、时间所赋予的文化积淀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艺术语言的转化。
往往把物理当作画理,仅仅单纯的追求写实的形体塑造,把自然规律当成绘画规律,缺乏灵活多变的艺术表达手段以及视觉转换的能力,那么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塑造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尤为重要了。引导学生去探寻博学广储、注重积淀、站在巨人肩膀之上品读与分析佳作的途径,从而潜移默化的将学生“画其所见”的单纯描摹创作方式,转变为“画其所想、画其所思”有深度、高度的创作方法,但这或许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对于短期的创作课程的些许体会,依据创作的过程分为草图绘制、分版设计、制版、印刷,共四个版块依次分享,具体授课内容如下:
授课时间:2021年11月
授课地点:江西师范大学
授课方式:线上
授课年级:本科三年级
版块一 草图绘制——精
对于最初接触水印木刻创作的学生在选择主题或绘制草图时,我会给予学生三个限定:1.主题与自身相关、2.手工绘制、3.与最终完成作品等大、4.深入完整。
草图的绘制在整个水印木刻创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完整的创作草图为接下来的分版、制版以及印刷提供图像依据。在草图绘制要尽可能能的深入、完整,这里所指的深入并不是单指画面表面处理,而是对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深入打磨进行结构剖析。草图要与完成作品等大是为了便于学生去细化、剖析画面中的形象结构,手工绘制的道理同样如此。
但在学生绘制草图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求学生运用手工绘制草图的方式略微有些不合时宜,很多学生能够在遵循基本的绘稿要领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iPad绘图软件进行绘制。起初我是坚决反对的,但看到部分同运用iPad绘制的草图后,我忽然意识到在真正理解水印木刻绘制草图的真正目的、意义时,采用的工具与手段并非是唯一绝对的,能够提供便利的绘稿方式又何尝不好。
林峰 《山水相叠》 草图( iPad绘制)
草图1
草图2、3、4
吕晨萱《深海精灵一》草图(iPad绘制)
王明洁 《迹》 草图(手工绘制)
邱凯欣 《喧嚣中的寂静一角》手工绘制
版块二 分版设计——灵
草图定稿后,第二部分便是分版设计。分版设计是水印木刻创作的难点、要点,当然也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其中怎样让学生理解分版逻辑,并灵活运用于创作之中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纸上谈兵表面学习将会为接下来的印刷留下“隐患”。
在给学生举例讲解基本的分版原理与逻辑后,基本上不再去给学生做过多的分版讲解,或是细致的分版“转诉”,避免养成学生依赖老师不去独立思考的惰性。那么让学生在已经的分版设计上进行优化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才是我在分版教学中的关键。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不断的深入消化分版原理与逻辑的过程。
以往会要求学生通过运用涤纶薄膜进行分版,并在透明的涤纶薄膜上反复的勾描修改,但通过iPad进行绘制的草图在分版设计的过程中优势逐渐凸显出来,绘图软件的分层功能为分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错综复杂的草图分版也同样变得轻松很多,分版完成后只需输出打印即可。
分版设计:
林峰《山水相叠》
分版方式:套版法
分版逻辑:不相邻的图形在同一版
梁薪 《万物生长》
分版方式:套版法
分版逻辑:一版多色
郭亚晴 《皮影》
分版方式:饾版法
版块三 制版——巧
“三分刻、七分印”这一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让学生忽略掉水印木刻制版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创作的经验不足,短时间内是无法体会到水印木刻木刻所谓的水味与木味等语言特点,故此在制版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挑选市面上优质版材与刻刀等工具进行制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种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需要重点跟学生交代的。
经过前期运用范金镛作品进行的水印木刻转换的基础课程后,其实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掌握制版的要领,接下需要克服的是:因第一次尝试较大尺幅作品制版产生的内心的恐慌。往往种种恐慌来源于相对较大的制版工作量,那么细致的给学生讲解如何提高制版的效率是十分有必要的,有方式看似“投机取巧”,实则是深入剖析、掌握工具与材料的物性并灵活的服务于我们的创作。
林媚啼 《家乡的码头-夜》
难点:阳线刻制
版块四 印刷——稳
因疫情的影响,传统的“手把手”式的教学转为了线上指导,水印木刻大尺幅作品的印制其实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由于线上课程的空间限制,学生在印刷过程中水分的干湿、马连压印力度只能通过不停的尝试来去把握,面对印刷时出现的种种问题,只能依靠自己去解决,敢于尝试,勇于突破以往的惯性思维,去寻找到水印木刻艺术语言表达的途径。
水印木刻的印刷在我的理解中其实是一个心手合一的过程,学生眼高手低往往是常态,“一看就会了,一做就废了”的比喻再合适不过。故此我把“稳”作为印刷过程中一个要领,或可称之为秘诀。“稳”可以使得整个印画过程变得“不卑不亢”,心态放平稳、速度放缓慢,往往在印画的时候“慢”即是“快”。通过反复的印刷而形成的肌肉记忆在一定阶段仍是需要静下心来去细细体味水印木刻物料特性与语言特点,操之过急则适得其反。
康一凡 《泥咕咕—醒狮》
作品尺寸:80×60cm
印刷难点:质感的表达
第一~四版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最终定稿
邱凯欣 《喧嚣中的寂静一角》
作品尺寸:69×53cm
难点:水性材料的物性把握
最终定稿
吕晨萱《深海精灵》
作品尺寸:69×53cm
印刷难点:大面积重色印刷、层次晕染
最终定稿
局部细节
吕瑶 《沉潜》
作品尺寸:53×76cm
印刷难点:干湿度把握
我时常在思考如何教授学生水印木刻,怎样能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水印木刻艺术语言的魅力,教授水印木刻的目的是什么,在林岫《书法家应该是文化人》一文中找到了相应的答案,文章中提出的艺者“三修”的主张,“三修”即:修能——磨练技能、修学——文化涵养、修德——美善人格。水印木刻技法即是“修能”;水印木刻发展的厚重历史背景的深入研究即是“修学”;能够通过一门技艺的学习,掌握触类旁通的方法以及美善的人格即是“修德。如此,方可成功化蝶。
陈一菲《失格少女 1-2》75×52cm 水印木刻 2021年
岳兰《时代印迹1》60×90cm 水印木刻 2021年
吴佳琪《这世界有那么多人1-2》 30×45cm 水印木刻 2021年
林媚啼《家乡的码头-夜》50×110cm水印木刻 2021年
林峰《山水相叠》 60×100cm 水印木刻 2021年
吴佳琪《观赏一》46×60cm水印木刻 2021年
梁薪《万物生长》 57×42cm水印木刻 2021年
黄超然《梵影》80×55cm水印木刻 2021年
孙艳《霁》 55×75cm 水印木刻 2021年
梁澳《山和河》 55×75cm水印木刻 2021年
来少鹏《故乡》 80×55 cm 水印木刻 2021年
李涵《街景一角》55×80 cm水印木刻 2021年
张佳博《霾》 42×54 cm水印木刻 2021年
张玉《水乡》 45×50cm 水印木刻 2021年
王海迪
Wang Haidi
王海迪,1993年出生于河南鹤壁,现居于江西南昌2016 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
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