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6月26日上午,首届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第二次研讨会:“个案与生态”,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301会议室举办,本次参展的十位艺术家对各自的创作教学做了系统梳理与介绍,曹庆晖教授、陈琦教授及冯石老师做了精彩总结与点评。
本次参展的10位艺术家均来自我国各地区重要的艺术院校,他们的创作和教学较大程度上反应了当下我国水印木刻发展的生态。同时,作为个案,他们的创作方法和观念又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来自个人艺术思维和创作的不同经验,另一方面他们的创作又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因此,ART陈琦将各位艺术家的现场发言编辑成篇,最终形成“个案与生态”专题系列文章。现将文章定期推送,以期深化交流,共建水印木刻的未来生态。

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央美院交流,两次都得益于陈琦老师组织的各项活动。首先非常感谢中央美院研究生院,感谢亚洲艺术中心还有策划人段少锋先生。非常荣幸能够坐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教学研究和艺术实践,也希望在今后跟大家有更多的交集。
图1 参展艺术家 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 张晓锋
我一直在中国美院读本科、研究生,然后留校做相关水印版画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正式做水印是从本科毕业创作才开始的。
目前为止,我先后承担了版画系近十二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现在主要从事传统水印版画(紫竹斋)的研究生教学以及第二工作室的新现实版画创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学。先后开设了针对留学生的传统水印版画双语教学课程、民间版画课程,以及针对研究生的传统水印版画创作课程,还包括我们开设了全院的选修课程。
在去年的5月份,根据学院的要求,我们做了一个关于中国民间版画视频的录制。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与浙江美术馆合作,完成了水印千年的“拓山印湖”的项目,还参加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天工开物》水印版画长卷。这些课堂之外的教学,也是试图把这种教学思路带到课外,同田野实践相融合。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国际交流上的一些经历。接下来我将从一些图像资料出发,依次介绍以上这些内容。
图2 传统水印木刻创作环境 (2)
图3 传统水印木刻创作状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我本科毕业留校的时候在传统水印工作室的工作环境,当时美院刚好在装修,图中是我2002年左右的样貌,看来大家也都有年轻的时候(笑)。今天在座的都是青年版画家,我想这白发苍苍的进来有点不合时宜,所以想找个帽子戴一下。少年老成,头发白得比较早(笑)。这也正是2002年进入传统版画工作室复刻潘天寿《兰竹》的过程。
图4 在紫竹斋为外国友人演示传统水印木刻
紫竹斋是中国美院的传统版画工作室,这张图片是我在紫竹斋为来访国外友人做一些演示。这是我将近十来年带留学生的一些教学任务的图片。学员基本上是为期三个月的交换留学生以及一年的研究生、博士生挂靠在我们传统水印版画工作室的教学任务。留学生有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譬如欧洲各国的、美国的、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学生居多。
图5 在保加利亚索菲亚艺术学院进行国际交流
图6 在捷克布拉格建筑设计学院进行国际交流
图7 水印木刻线上课程录制现场
以下部分是关于我在中国美院版画教学上的实践。
图8 研二学生完成经典作品复刻的记录
今年传统水印版画工作室研究生毕业班的作品非常出众。这是他们在研一时期的课程,包括对毛笔在纸上的一种掌控,以及传统版画线条的复刻,线描的描摹与练习,然后上版刻版的过程,主要课程内容是仿刻《萝轩变古笺谱》。研究生二年级课程中的教学思路,是从线版到色块版的运用,也是体现中国国画韵味的一种复刻。然后右边这张是一位研究生毕业创作期间的部分画稿。
图9 韩晓月毕业创作展示图
这是今年毕业的研究生韩晓月的系列作品,作者花了将近七、八个月的时间来制作,付出很多精力,融合了水印版画很多技法。
图10 赵熠芸毕业创作展示图
图11 盛动毕业作品展示图
这也是我今年这一届带的三个毕业生中的另外两个,左边是赵熠芸同学的创作。这些学生都非常优秀。她们在上学期间参加了很多展览,包括浙江省的一些版展、全国美展以及欧洲木板基金会举办的一些展览也入选并获奖。右边这个同学(盛动)她做的作品,表达她深厚的亲情的寄思与怀念。他爷爷(特伟)是中国最早水墨动画的导演,《小蝌蚪找妈妈》、《金猴降妖》等经典动画就是他爷爷导演制作的。画面就是纪念他爷爷当时做的第一部水墨山水动画—《山水情》的原画情景再现。
接下来第二部分就是我自己的个人实践探索。
图12 张晓锋《贰又贰分之一》130x137cm 木版水印 2008年
这个是比较早期的作品,是2008年读研究生期间创作的。期间也有人问我这个作品怎么做的,实际上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水印版画正反印刷的一种特性,因为纸张用的比较薄,是具有可透性的,于是我经常是反着印,从反印这里面得出一个结论,为什么不能把背面印刷的效果作为我画面中的一部分,因此就把两个画面融合在一起,且更具当代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图13 张晓锋《澄怀味象》148cm×79cm 木版水印 2014年
这是本次参加展览的作品,纯粹用“饾版”的方式来分版印刷的。这件作品也是结合了饾版,再后期做的一个调整。为什么举这张的例子呢?我在后期托裱的时候会做比较多的工作,这张作品用两张整开纸,印完了以后托裱,再裁成三份,上下次序错位重新装裱。也正是我们水印版画纸张的特性,具备了这个特点才可以让我们有可能进行后期的二次加工。
图14. 陈海燕、曹晓阳、佟飚、张晓锋《天工开物》卷轴成品
60×1128cm 水印木刻 2016年
这件长卷作品是2016年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而创作的,是四位老师(陈海燕、曹晓阳、佟镗、张晓锋)合作完成的。当时是在我工作室里制作完成的,也集合了很多学生一起来帮忙。用了将近八、九百块的版子制作这张作品。这个是当时工作的一些现场图片,还有一些稿子。后来应王明明院长邀请在北京画院做了一个与“天工开物”作品相关的中国美院版画系水印版画教学展览。这件作品最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图15 2017年参加浙江美术馆合作策划并组织执行的“水印千年·拓山印湖”项目
其次是与关于水印版画有相关技法联系的拓印部分,拓印可以说它就是版画的一种技法类型。这个是2017年参加浙江美术馆合作策划并组织执行的“水印千年·拓山印湖”项目,当时带着我们系的研究生拓遍了西湖周边的山山水水。
图16 2018年7月策划主持“拓山印湖全球计划--德国汉堡印象拓印”活动
在此之后的2018年7月份,在浙江美术馆与德国汉堡合作的国际项目中实现了一次拓印计划,我策划选定一个主题,组织当地艺术家参与项目实施。参观汉堡城市以后找到突破点,就是用“汉堡的眼泪”作为最后展示的主题。汉堡是一个被二战战火摧残的城市,它有很多战后的痕迹。还有包括每年被易北河洪水所侵害的、泛滥的水位痕迹。其中还有一部分就是以一位德国艺术家制作的“绊脚石计划”中被害犹太人铜牌的的拓印,之后在汉堡艺术设计博物馆里面做了一个展览,当时作为“2019·中国水墨年”展览中的组成部分。
图17 2018年7月策划主持“拓山印湖全球计划--香港大学站”公共拓印活动
图18 在苏州四大园林之一“退思园”做拓印艺术活动
这是苏州展览的现场,在这几个拓印活动的项目中我也是在慢慢摸索成长,从早期的复制,纯粹的去还原自然景物到后来慢慢的融入了传统版画饾版的理念。到最后慢慢有作品意识形成的一种呈现,是成长的一个过程。因次,我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是我多年水印版画的经验积累以及拓印痕迹之间结合而成的作品。
图19 张晓锋《2020某日的彩虹Ⅰ》230×145cm 水印、拓印 2020年
提到这个作品,还有段小故事,有一个专门研究杭州历史的史学家询问右边的这一部分是哪里拓印的?他在杭州的古籍文献中找到了我画面中隐隐约约含着里面的文字内容,但是这块石头目前一直没有重新找到。其实现在我自己已经不清楚这块拓印的摩崖的位置了,这也是缘于一个展览的结果。我就分享这么多,谢谢!
图20 张晓锋《2020某日的彩虹Ⅱ》230×145cm 水印、拓印 2020年
张晓锋
Zhang Xiaofeng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致力于推广中国当代水印版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