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首届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由展览、研讨与文献出版等多项活动构成,力求为参展艺术家提供充分交流的平台,进而全方位呈现水印版画“第四代”群体的创作教学风貌。本次参展的10位艺术家均来自我国各地区重要的艺术院校,他们的创作和教学较大程度上反应了当下我国水印木刻发展的生态。同时,作为个案,他们的创作方法和观念又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来自个人艺术思维和创作的不同经验,另一方面他们的创作又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本专辑系列文章将首届计划第二场研讨会“个案与生态”的相关内容加以整理并发布,以期深化交流,共建水印木刻的未来生态。
2021年6月26日上午,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第二次研讨会:“个案与生态”,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301会议室举办,参展的十位艺术家依次对各自的创作做了系统梳理与介绍,曹庆晖教授、陈琦教授及冯石老师做了精彩总结与点评。ART陈琦将各位艺术家的现场发言编辑成篇,定期推送,最终形成“个案与生态”专题系列文章。本期推送为参展艺术家黄洋老师的《水印版画的三种拓展》。
听了程老师对水印版画的创作的分享,我觉得似乎我们每个人的起点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我今天要谈到的这三种,第一种就是从水印木刻本体美学出发,我从我个人的专业开始,当时做了几张水印版画的尝试,是在塑造一种物本体的质感和东方美学特有的韵味以此为起点的。
后来转到了对雕版的认知以后我就想从“雕”这块,从心灵体验来进行一些延伸。到最后跟影像做了一些结合与实验。我觉得这三个阶段可能是我在这么多年的一些体会,它们之间都有某些联系,当然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我对水印肌理拓展的一种研究。
图1《百圾碎之一》第3-11版 水印木刻 综合材料 21×21cm 2002年
最早是在2002年读大学的时候,从生活出发,从一些很微小的事务出发,比如蚊香,然后我给它赋予冰裂纹的肌理,这种机理也是用了一些特别的方法,比如说要用火烧,烧成这种图案。再通过托裱的方式把两张给它叠到一块,模仿古玉的效果。后来感觉每一张都有千变万化的组合的可能,虽然版一样但是它烧出来的机理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所以就做了很多尝试。
包括还写了一个很详细的方案,我当时想过是不是每一张画里面可以设一个谜题,好像那种民间的想跟观者互动。当然那时候就是天花乱坠的瞎想,没有实现。同一系列的作品还包括从雨伞出发进行的创作,雨伞上面那些小的头像是用印章印出来的,是一些漫画的小人物。所以在常规的这种印制方法去表现物本身的这种美感之外,我还是想从一个图形出发,挖掘出当代的一些认识。
图2《作业本》单刀刻线练习 水印木刻 2004年
后来考上谭权书先生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传统版画,所以对传统的雕版就有更深的一种实践。谭先生说“你先别给我着急刻这张画,你先把这张直线给我刻好”,过程特别枯燥。我就想是不是与其让我自己随便用尺子画,还不如直接拿现成的作业本,所以我就翻刻几块钱的作业本。
图3 《家庭作业》单刀刻线练习 水印木刻 2004年
我把这个当成过程艺术去体验的,好像看似很没有意义,但是我在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跟小时候的自己发生关系,它能让我想起以前做家庭作业的痛苦和恐惧,在这样的田字格里一个木字写好几百遍,与这种心理体验非常像。
慢慢的我觉得其实可以把它变成一个有社会性的,甚至是可以引起他人好奇的一种行为,所以我又发给当地的一些小学让小学生在上面写字,做数学题,再后来就给他们一本一本编成册。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就是说可以从“雕”的行为本身以及我和社会和记忆产生一种碰撞。
还有一个线索就是往上走的,横向发展的,跟一些当代影像有关的,从图像层面去进行介入的。同样也是有水,但是这个水它起的作用不是在一些物本身或者说现象本身的本体,而是去给它造成一种像滤镜一样,造成时间与情感上的一种距离感。
图4 《全本新注新旧约全书》水印木刻 古籍书架
古籍装帧 多媒体影像 330×330×190cm 2007年
这是我在当时做的一个短片,印出来以后做成书,连起来是一个动画。每一摞书都是一个镜头,那么后来沿着这个思路我又做了一个文本的改编就是《圣经》,我是从观念上去入手,因为印刷术其实已经解放了人类跟上帝对话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靠着圣经和上帝对话。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圣经的阐释,我用我母亲的一段祷告的音频给它分解成可视化图像,然后给它做成一个汗牛充栋的效果。
后来这个作品在捷克布拉格展览的时候把它藏在书架最深处,营造出天体的那种效果。当时做这两件作品的时候刚好是咱们国内整个当代艺术界特别火热的时候,基本上出去以后人家也不会问你这个东西怎么做的,挺奇怪的,又是一个好像很严肃的经典,同时又有点解构的感觉。
那么与此同时也是用相当的一种方法,我就想把影像给它平面化。刚才是在时间上呈现,从空间上平铺开来,我就觉得它需要一个历史的维度所以我就挑了明代李贽他写的一本书《焚书》,《续焚书》,我把他当年写作的场景给模拟出来。
2008年到现在,我以我父亲的形象继续拓展,他醒过来了茶也烧开了,之前是一直在冒烟,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讲的话水和颜料和这种纸的结合,看上去它是很虚无缥缈的,特别往虚里去做。当时的心境其实有点消极,会发现做恶梦就会吓醒,对生活前途没什么希望,看不到头。
图5《万历十六年》纸本水印综合技法 448x714cm(19.3x28cmx592) 2014-2017 年
当时刚从美院研究生毕业以后无依无靠,归零,一切都要归零。虽然说有画廊说给你钱你一直做吧,但是总觉得跟自己的生活不是特别契合,所以就用作品来抒发这样一种消极的情绪。千言万语可能写不出来,但是用这种方式我认为它恰恰进入了一种艺术构思的状态。
图片图6《“归零”之1÷0》绢本水印 2009年
图片图7《“归零”之1÷0》绢本水印 2009年
在这个过程中刚好跟我老家的有一些水的效果特别像,后来就捕捉了这样的一些纹路做了一些尝试。这是在影像的层面去体现水印的质感。也是看了陈琦老师做的,好多连印的方式,我认为这就是水印和影像很好的一种在时间和平面的维度上进行一个结合。我是特别受启发的。那么这套作品也是有一种比较诗意的想象在里面。
后来我又做了一个特别的事,把一段录像分成一帧一帧,重新组的。后来还为此写了一本小说叫《太阳年代记》,写了几十万字,每一块后面有二维码一扫就能看到这段文字。在展览的时候也是作了一些使用光的尝试,它是折射上去的,其实这也是一种版画的“光感”。这件作品是我在荒郊野外念我的小说,一扫就能听到我的声音。
图8《太阳年代记》15×22cm(67件)2009-2015年
图9 《太阳年代记》局部 15×22cm(67件) 2009-2015年
图10《太阳年代记》音频二维码
从水印这么一个很小的画面出发,我觉思路顺着这种观念去发展,可能可以做一些突破。当时在天空画廊展出了这四件,后来重新我把它复原出来,我是用的这个平板打印的方式打印在有机玻璃板上,故意处理成马赛克的效果。
好像一个幽灵一样,因为它已经卖掉了我想把它召唤回来,那么就故意玩这么一个很小的小游戏,也是个人对作品的一个体现。以上就是我分享,谢谢大家!
图11 《古残拓考释2009》(高清版) 亚克力平板打印 87×73cm(4件)2011年
黄洋
Huang Yang
黄洋,1979年12月生于广东揭阳。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学术秘书,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