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古代版画在世俗生活中运用的杰出典范。它的题材极为广泛,不仅有传统民俗,还有许多当时社会时尚图景。其绘画风格并不拘泥于传统线刻平涂,也吸收了西洋透视和明暗画法,用密集阳刻的细线铺叠出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这些年画不仅具有祈福与装饰美化生活作用,同时也给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世俗生活场景。
由于这些年画迎合了当时的世俗审美风尚,深受市场青睐,因而流传极为广泛,其中有不少精品佳作被当作外销品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对17世纪日本浮世绘木版画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洋《姑苏万年桥图》

2016年11月,一场盛况空前的特展在苏州美术馆举行,这场名为“姑苏繁华录——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展”的展览,是首次将流失海外的“姑苏版”请回“娘家”苏州开展。其中尤以从日本回归的一批康乾时期的古版画为突出。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一种发源于民间、成长于专业、趋向雅俗共赏的美术形式,它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重新得以焕发。
苏州,自古以来都是富庶的江南名郡,唐宋以后,商业繁荣,人才荟萃,也是吴派绘画的中心。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能在全国十多个年画流派中以其精、雅、淡、美,以及题材丰富多彩等特点,独树一帜,与其特有的发源地及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明代刻书业的发达,可谓促进了中国年画的创作和丰富。明末清初,作为全国几大刻书基地之一的苏州,其年画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闻名海内外的“姑苏版”即是实证。现仍有大量的作品被收藏在了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以及国内等地著名博物馆、图书馆。在此次特展中就展出了不少留存海外的姑苏版藏品,其中不乏珍品、孤品。
《姑苏万年桥图》 图片摄于特展现场
这次特展中展出的一幅重要的姑苏版版画,即《姑苏万年桥图》,是由神户市立博物馆收藏。这幅画上方有一首颂诗,占据了很大的面积,落款为“庚申冬十一月”,查历史记载,庚申当为乾隆五年。这幅画的题头赞诗很是突出:
《恭颂 万年桥一首》
宋代长虹称洛阳 圣朝新建庆无疆
士民鳞集谁题柱 商贾肩摩少泛航
震泽廻澜当锁钥 胥江免渡赖舆梁
贤侯政绩超千古 杜预勲名得益彰
庚申冬十一月之朔 平江钦震稿
《姑苏万年桥图》局部 图片摄于特展现场
这幅图最大的亮点是写实,在写实中点出盛世、和谐的主题。画面从胥门内逾越城墙向万年桥对岸,到对岸即止。近景看似为胥门里临内城河岸的街市、人家,实则主画面指向一架通东西的万年桥。
万年桥为三孔型石桥,三个巨大立柱驻扎护城河,气势雄伟。崭新的桥面上有园林式的铺地,桥上有官员视察,而且不是一位官员,前呼后拥,有随从打着伞,有随从擎着芭蕉叶的大扇。官员有的在桥面,有的在台阶上,有的在桥下,有的则正在作迎接状,侍从者或带刀,或拄棍,
或拎着鞭子……
《姑苏万年桥图》局部 图片摄于特展现场
整个画面由近及远向外推展,能够清晰地看到四个层次,从墙上的文字也可以看出它们的分布区域。在临河建筑的对面,则是一排品种丰富的店面,店号名称一览无余。自北向南,依次有酒店、卦摊、杂货店、中药铺、烟店、布店、酒馆等,一直延续到胥门。
《姑苏万年桥图》局部 图片摄于特展现场
走向万年桥头,先入桥头的立柱牌坊,上书楷体“万年桥”,两旁立柱有楹联:“水面忽添新钻匙;渡心如照旧津梁。”并有落款“庚申年十一月,苏州府建立。”
过桥来到第四层临河街市,桥北面有“同春号酱园”、“酒坊”、“太原号山西铁钉(冶坊)”、“杂货行”等,桥南面则有当铺,大大的店招字号写在粉墙上,再显眼不过了。桥西头也立有一个小牌坊,写着“三吴第一桥”,形象地点出了这座桥的气势和意义。
《姑苏万年桥图》局部 图片摄于特展现场
苏州万年桥最早出自明洪武年间苏州知府卢熊编撰的《苏州府志》。顾震涛《吴门表隐》也有记载,传说此桥名就是乾隆帝所赐。甚至有民俗学家认为,这幅画可能就是当时为这一市政工程竣工所制定的“新闻图片”。
在此有必要提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到了康乾时代,也就是被认为的全盛时期,一定是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影响,“大量出现运用远近透视、光影明暗等技法绘刻的作品,它们以装饰用途为主,开张较大,题材新颖。它们出现的时段,约起于康熙后期,终于乾隆后期,至嘉庆初仅见于画面局部,前后持续约百年。”[1]
早在明代,利玛窦就带来了西洋画法,到了康乾时代,西洋画法更是成为一时的时尚,像这次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展中展出《西洋剧场图》就完全是西洋画的木刻翻版了。随着康熙时期郎世宁宫廷写实画出现,这种来自西洋的画法也会对中国版画创作构成影响。
《西洋剧场》图源:辽宁省博物馆
苏州版画受到西方绘画特点影响后,能全面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更加写实逼真,栩栩如生,让初见的国人感到新奇、惊异,甚至震撼。由此这类新品成为潮流,一些画店直接在画作上注明“仿泰西笔法”。
黑田源次在最初的研究中就认定了“姑苏版”的出现,是由于苏州经济、文化的发达以及社会的开放的结果。他认为,从明末利玛窦到江南传教带来较大影响,之后传教的盛衰也几经变迁,对欧洲文物兴趣从受康熙的开放精神余波影响的乾隆初期开始,中期之后因太平日久社会制度僵化,另一方面也随着尚古主义的复活逐渐地消失。
利玛窦像 图源:徐家汇土山湾绘画馆
神户市立博物馆研究院冈泰正先生撰文称:“在研究经由中国输入日本的西洋画时,神户市立博物馆所藏的《姑苏万年桥图》是强有力的佐证。这幅画在日本美术史上也是重要的一笔。”
冈泰正先生还从技法上论述了这幅画的特点:“清雍正十年(1732年)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期间,出现了许多受西洋画影响的木版画。《姑苏万年桥图》为乾隆五年(1740年)的作品,描绘了苏州万年桥及其周边的风景。一般认为,该画是为纪念万年桥竣工而作。
《姑苏万年桥图》在单纯的俯瞰式技法中,适量采用了焦点透视法。另外,从桥墩下以斜线来表现的阴影和水面上的线描中,也能看受出西洋铜版画的强烈影响。”
《姑苏万年桥图》局部 图片摄于特展现场
一向重视实景写生的日本浮世绘大家圆山应举曾以《姑苏万年桥图》为本创作同样题材,保存至今,成为研究者的重要依据。冈泰正先生以为,也正是从这幅图的创作日期(乾隆五年)开始,日本才开始运用西洋透视法的“浮绘”。与此同时,另一位浮世绘大家歌川丰春也曾以圆山应举的《明州津》为临摹范本。歌川丰春临摹后,并以“锦绘”(模板多色印刷)的形式在江户出版。
圆山应举摹《姑苏万年桥》 1795年 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
按照冈泰正先生的理论,同18世纪40年代的浮绘相比较,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浮绘作品,“其透视法构图的精度相对较高,实现了合理的空间表达。江户的百姓得以欣赏到这些作品,并渐渐习惯了这种西洋自然主义的表现方式。”
因此冈泰正认为:“采用西洋画法的苏州木版画,不仅对日本的民间版画,甚至对于近代日本美术视觉的确立也有不小的影响。18世纪前期的苏州木版年画在日本人接受西洋透视法和阴影表现手法等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苏州版画帮助日本人进行了‘视觉训练’。”[2]
研究日本绘画史的成濑不二雄认为,圆山应举所作眼镜绘就是以洋风姑苏版的《姑苏万年桥》为范本的。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研究专家张烨则认为,“当然,浮世绘对于西方绘画的吸收,不会只是源于单一的姑苏版这一渠道。历史上的南蛮屏风、18世纪西方书籍的输入也是浮世绘中西方绘画因素的来源。在笔者看来,洋风姑苏版对于浮世绘的影响,更多的是为日本艺术指明一种方向。”
张烨教授在此《洋风姑苏版研究》书中同时也提到,在清代中后期,即从清乾隆年间就有商船从中国运回中国版画,成为日本上流社会阶层的家居装饰物。从工艺上看,“版印浮世绘与姑苏版的技法基本相同。”“浮世绘采用独立绘画组合成连环画的方式,也是来自中国版画。”[3]
《大清之船图》图源: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
日本著名版画家黑崎彰与学生张珂、杜松儒合著的《世界版画史》中也对中国古版画对于日本版画的影响做了解读,从进入17世纪以后,“(中国版画)饾版发明和普及以后,出现了大量的套色木版画和印刷品,其中含有木版画插图的书籍、年历、祭祀用品等作为贸易品出口至东南亚一带,很多也通过朝鲜半岛传到平户、长崎而进入日本。”
这些套色印刷品的出现,立即引起了日本业界的关注,从而迎来了日本套色印刷的新时代。该书中还提及,“比1627年南京的胡正言出版的《十竹斋画谱》还早20年,1602年在日本出版的艳画《风流绝畅图》就已经出现了5色的木刻印刷……”[4]
《风流绝畅图》又名《鸳鸯秘谱》
1602年正是中国的万历时期,《风流绝畅图》则被誉为是唐伯虎的一幅艳画,据说也是桃花坞年画中早期的作品之一。此时,中国文人画正在走向衰落,反倒是中国雕版印刷正在经历着上升和辉煌时期,那一时期的出版物如《金瓶梅》、《西厢记》、《水浒传》中的精美插图都已经达到了完全可以媲美写生画的程度。
这些作品在日本的影响,由此也带动了中国年画的创作走向精雅,到了清早期和中期,更是有一些被称为外销货的精美版画出口到日本。而这些作品通过日本江户时代,也就是闭关锁国时期通过唯一的通道长崎进入日本,应该说给予日本的美术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无论是技术、题材和表现形式都必然会被汲取。
而到了乾隆末年,随着中国木版画的衰落和转型,日本的逐渐趋向西洋文化,姑苏版的没落也是历史必然。
描绘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浮世绘 图源:沪江英语
因此,综合多种研究结果可知,浮世绘与中国康乾时期的古版画一定存在着外在和内在的渊源。
当然,除此之外,从实际影响看,带给日本美术界实际影响的还不仅仅是这一时期的古版画带有西洋画法,恐怕还有蕴含其中的中国古味,细观18世纪的苏州版画,尤其是一些风景和人物类作品,显然带有唐宋遗风的意蕴,无论是色彩还是画意,它们不受传统意识的束缚,却又继承了规矩、大方、细腻的国画风格,只不过它们并非出自名画家之手。
但流到日本后,它们大多被作为“唐物”珍藏,大部分被精心装裱之后保存起来。在此后的两百多年里,日本学术界不断有人加入对此的研究行列,既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也成为中日美学沟通的桥梁。
艺术家杜洋
Artist
Du Yang
就职于苏州版画院,从事桃花坞木刻年画创作与研究工作,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致力于推广中国当代水印版画艺术
本文系“Art陈琦”微信公众号特色内容
参考资料:
[1]《桃花坞木版年画》王稼句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96页
[2]《神户市立博物馆所藏苏州版画之特点》作者冈泰正见《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日本藏品卷》论文 中华书局2011年3月版
[3]《洋风姑苏版研究》 张烨 著 文物出版社 2012年7月 254—255页
[4]《世界版画史》杜松儒 黑崎彰 张珂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