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品背后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在90年代创作的代表性系列作品之一。这个系列创作的时间跨度较长,从1991年开始一直到2014年结束。最初创作时并没有计划做二十四幅,但灵感上来手便停不下来了,两年间一口气做了十九张。当时我觉得做的太快,于是留了《清明》、《大寒》、《小暑》、《立夏》四个节气准备慢慢做。不想后来的创作题材愈来愈多,量愈来愈大,逐渐将这个系列留下的“作业”淡忘了。
2007年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创作语境已和十多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模糊了城市和乡村的边界,若不抓紧将最后几张完成,恐怕这个系列就很难完整呈现出来了。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抽出时间,分配精力完成最后几件作品创作,给这个系列画上圆满的句号。
创作于2015年的《立夏》是这个系列最后一件作品,距1991年的最初的作品已有34年跨度,斗转星移。《立夏》表现的是北京东北五环外北小河的风景,我每次去工作室都路过那里,站在桥上可以看见远眺望京,看见新矗立起来的保利大厦和正起降的航班。
二十四节气系列:《立夏》,取景于北京市东五环外北小河
灵感来源
Source of Inspiration
我在创作上始终有两条线,一条是理性思辨的,另一条是感性抒情。《二十四节气》就是后者的代表。
理性
照相写实、精微刻画
在经典中体验
《明式系列》
感性
抒情写意、亲近自然
从生活中发现
《二十四节气》
1991年岳母拆迁,当时借过渡房在南京郊区,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去看她,除了吃饭,自然也会去周边画一些写生。当时那个地方有明显的城乡结合部特点,比如在一大片稻田边上会突兀的立着几幢高层住宅楼。
画速写时候,并没有刻意记录,但是当这些场景组合构成画面以完整作品呈现出来时,便有了一种仪式般的纪念。今天再回看这些作品,的确能从中感受到时代更迭与时间的流逝。
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
这些场景非常普通、平淡,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美。但正这些看似普通、平淡,人们对它的熟视无睹的场景,反而能打开我们被封存起来的情感,唤醒人们心底集体的共鸣。我有一个朋友,他看了这些作品后说,画面里的场景就是的他家乡。其实我并没有去过他的家乡,我想或许正是因为这些风景的平常,才使得它们具有一种普遍性。
作品展示
Exhibition of Artworks
《立春》能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勃发,是万物新生的开始,这件作品通过地面掠起的飞鸟,隐喻春的到来,让人产生一种希望。
《立春》Beginning of Spring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4年
《雨水》Rain Water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3年
《惊蛰》Waking of Insects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3年
《春分》这件作品取景于南艺版画工作室窗外的场景,那里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每年夏天长有茂密的树叶和果实,当我看到雪景中的枯枝时,便自然想到它夏日里的茂盛。地上的鸟,有一定的象征性,我把自己放置在画面中,在孤寂严寒中与自然对话。
《春分》Spring Equinox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3年
《清明》Pure Brightness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2008年
《谷雨》Grain Rain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3年
陈琦的风景是现代中国风景,是感伤者和梦游者突然拔去了世界的音频线,尘世突然定格在失神的瞬间,红尘就在不远处,无法逃离,但这些无声的瞬间足以解释命运的底色。
——邱志杰
《立夏》Beginning of Summer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2014年
《小满》Grain Full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3年
《芒种》Grain in Ear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4年
我们确实无法通过我们的耳朵,倾听到任何自然的声响,但是,我们的心灵却分明感受到了自然的音律的颤动,正在生长着的生物的欢声和正在枯萎和走向衰亡的生物的叹息。
——万书元
《夏至》Summer Solstice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3年
《小暑》Slight Heat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2014年
这些画面里的场景像一个过去的片子突然定格在那,似乎还回到了九十年代。包括红砖的围墙、水边上的磅房、火车的道口、大棚还有风筝和砖瓦,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一种非常明显的印记。
《大暑》Great Heat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3年
《立秋》Beginning of Autumn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3年
《处暑》The Limit of Heat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2年
陈琦在一个铁路的交会道口,等待栏杆慢慢地抬起。陈琦看到一只风筝掠过屋顶,像是在闪避烟囱。陈琦看到农用大棚外,有宋词中吟咏过的花草自生自灭,一个水塘无风自动。
——邱志杰
《白露》White Dew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2年
《秋分》Autumnal Equinox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1年
《寒露》Cold Dew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2年
那些些风景是我们时间河流中的片断,它们象我们人生旅程上偶尔的眺望。看那些画的时候,好象我们是一个站在时间之外的人,在静静地听着时间流淌的声音。多年以后,我发现那是陈琦在空间中关于时间的禅悟。
——王方
《霜降》Frost Descent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1年
《立冬》Beginning of Winter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3年
《小雪》Light Snow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2年
《大雪》Great Snow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3年
这些风景中散发着一种宁静的气息,这种宁静的气息使画面有了一种遥远的、淡淡的情感,这是一种东方式的“静观”,它所看到的是寂静中这个世界无声无息的变化,是聆听着季节变化中时间流逝的声音。
——王方
《冬至》Winter Solstice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2年
《小寒》Slight Cold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1993年
《大寒》Great Cold 水印版画 Woodblock Print 63cm×87cm 2014年
结语
Concluding Remarks
江南乡村中的田野、塑料大棚、芦苇荡,在江南这个地区,都是最普通、最易见的,自然也会唤醒在这里生活过的人的情感记忆。这些作品,都有一种时间感,这种时间感是隐形的。
曾经路过的道口▲
二十四节气系列:《白露》,取景于江宁某道口
在20年前创作的时候,这种时间感是看不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与改造,让《二十四节气》里很多的场景我们已经很难看到,以至于成为遥远的记忆。所以我们再去看的时候,会有一种时间感,有一种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苍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