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2022
back
About
关于展览
展览类型
展览时间
展览地点
Preface
展览前言
高山流水的故事中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桥段引发无数人对知音难觅的共鸣,而从本质上这很明显只是一个关于审美门槛的故事。关于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记载,伯牙是当时顶尖琴家,这是有公论的,而子期有多个版本,有樵夫,也有伯牙的同学、乐官等等总之就是同行。人们更多去津津乐道的是樵夫版本,或者说后人更希望他是樵夫。一个山村樵夫,一个贵族名士,两人之间存在着身份阶级和文化水平的极大差异,在这样一次萍水相逢之后,却又产生心有灵犀的极致碰撞,每每提起总是会引人无限遐想。而我更相信的却是同行身份版本,伯牙生在战国时代,当时还没有印刷术,乐曲的流传渠道有限,一个樵夫要从学术上去跟一位名满天下的琴家大师取得这种灵魂碰撞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樵夫每天跋山涉水的类似沉浸式山水审美教育的经历提升了其对高山流水元素有独特的感受力,《文心雕龙.知音》里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所以这里引向的一个结论是:公共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培养艺术家的知音,艺术家有了知音,才有持续创作的动力。而从观众的角度反观之,观众有了对艺术家作品的更高审美能力,跨过了审美门槛,才有可能真正去感受艺术家的作品,从而产生认同感和广泛传播的主观意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家们开始提出水墨创新,直至今日,在国家提出“文化自信”的口号后,越来越多的优秀艺术家朝着中国文化元素创新的方向不断努力着。而在现实中有一个问题,文化自信是在全球语境下才生效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别人的地盘上进行我们的审美公共教育,培养我们的子期,那这样我们有什么渠道可以去搭载、去利用,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这个目标,自然而然的把我们的文化、把我们的审美渗透甚至融合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呢?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是:中国制造。所以我本次策展的出发点便是: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中国当代艺术与民族品牌企业建设建立起一个知音密友的关系,让东方美学搭载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一个深度渗透和融合...

杨娅薇

Artists
参展艺术家
ArtWork
参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