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生机盎然、花香四溢的季节,我们将迎来第72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儿童发展和儿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少年儿童从我做起,传承红色家风、弘扬传统文化、勤学上进、孝老爱亲、保护环境……成长为更加自强和自信的一代新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幸福图景和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激发着当代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一幅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作,寄寓人们对祖国花朵的美好期冀,彰显儿童优先的社会风尚已普遍形成。
展现童心筑梦之志
少年有志,国家有望。新时代少年儿童立志向、有梦想的精神风貌,深深打动着美术工作者,他们以七彩画笔绘写童心筑梦新篇章,成为儿童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亮点。
童心向党。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为努力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思想根基。马文甲的雕塑《长征精神代代传》,便以爷孙俩为表现对象,塑造了一名老红军将草鞋传给重孙女的场景,寓意长征精神代代相传。老红军坐在轮椅上,形象朴实,目光坚毅;小女孩系着红领巾,笔直站立,深情地望向爷爷的同时,双手接过草鞋,充满朝气。一老一小形象相呼应,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深刻内涵。同样以“传承红色基因”为立意,赵国强的油画《传承》以平实的语言,彰显了少年儿童自觉弘扬红色精神、志存高远的追求。画面上,姐弟二人正在屋内认真地悬挂画页。这些画页记录着百年党史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佩戴红领巾的小男孩,动作认真,脸上洋溢着微笑,充满憧憬。背景中书架上陈列的杂志《中国梦》,以及地面上还未挂起的表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场景的画页,都呼应着主题,凸显精神的传承。这两件作品,虽艺术形式各异,但都传递了当代少先队员“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先进性。
马文甲 《长征精神代代传》(雕塑)
每个孩子都是小小梦想家。新时代少年儿童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有条件放飞梦想。马瑞波的中国画《哈啰,北斗》,以“启迪”为灵感,描绘了5个孩童正在排队用望远镜观察北斗的情景。太空的浩渺深邃与少年儿童无边的想象力相映照,传达出在少年儿童心中种下科学梦想的种子这一意涵。陈飞飞的中国画《成长日记之航天梦》则聚焦“奋斗”。画家打破常规表现方式,以超现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张“漂浮”在太空中的儿童学习书桌,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摆满学习用品的书桌上,一张整齐摆放的信纸成为视觉中心,上面写下的日记烘托出主题,与背景中的宇宙星系图相呼应,折射出日记的小主人胸怀航天梦。
马瑞波 《哈喽!北斗》(中国画)
陈飞飞 《成长日记之航天梦》(中国画)
不论是肖像描绘,还是情景刻画,这些美术作品深刻关注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新变化、新风貌,并通过艺术化的提炼,赋予其独特的精神色彩,既拓展了儿童题材美术创作新空间,又为其注入了新内涵。
镌刻砥砺品格之为
少年儿童要立志成才,既要志存高远,还要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健康身心。在美术工作者笔下,当代少年儿童向上向善的追求得到多元展现。
体育运动尤能强健身心体魄、砥砺意志品格。随着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爱上运动,也丰富了儿童题材美术创作的题材。在隋荣钰的中国画《百舸争流》中,黑、白、灰三色构成了颇具现代感的画面,少年儿童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和勇气扑面而来;在刘海涛的中国画《希望的田野》中,作者以诗意化的方式展现了一群孩子在田间奔跑的快乐场景,充满生机活力;在郭春平的中国画《少年与速度》中,通过捕捉少儿轮滑竞赛的瞬间,传递出勇于争先的精神……这些作品,皆超越单纯的运动再现,借助典型化的塑造,挖掘精神内涵。
刘海涛 《希望的田野》(中国画)
隋荣钰 《百舸争流》(中国画)
郭春平 《少年与速度》(中国画)
当下,国家越来越注重加强少年儿童社会实践,鼓励少年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事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的社会参与能力。何云的中国画《情暖人间三月天》,以椭圆形的构图,定格爱心粥发放点的暖人瞬间。画面中,家长站在后方,两位小小志愿者冲在前面,相互协作,将爱心粥发放给市民。参加冬令营、夏令营,可以让小朋友们一起互动学习、增长见识,军事拓展训练等活动尤其能让孩子获得不一样的教育体验。高金丽的中国画《琢玉》,以军训课为内容,描绘了一群身穿迷彩服的小学生,认真聆听青年教官讲解的场景。孩子们笔直地站立着,神情专注,显然已融入这项训练。作品以名称点题,意在展现磨砺少年儿童身心助其成长的主旨。
高金丽 《琢玉》(中国画)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对少年儿童的培养,要坚持品德为先。一些美术工作者通过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动人瞬间,展现新时代育人观念。如王珮如的中国画《新时代家风》,以工笔技法细致勾勒了一名孩童认真给妈妈戴眼镜的温馨画面。另一个小女孩在旁边打着伞,将妈妈与弟弟罩住,使人物关系形成呼应。母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昭示这一崇德向善的优良家风润物无声。在唯美的意境烘托下,“养小德才能成大德”的育儿理念引人共鸣。
从一言一行到一举一动,在美术工作者笔下,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理念下身心健康发展的多彩图景铺展开来。
高扬善学笃行之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努力学习是少年儿童的首要任务,掌握本领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持续取得新进展。广大少年儿童于善学笃行中培育新理念,学习新知识,练就新本领。美术工作者敏锐捕捉少儿教育中付诸的新实践、呈现的新气象,展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在变为现实。这一转变,在美术工作者笔下得到立体呈现。例如,刘璐璐的中国画《宽厚里托幼班的正午阳光》,以九宫格的形式,再现了孩子们在幼儿园午休的场景,寓意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婴幼儿作为社会上“最柔软的群体”得到更好的照护。王树霞的中国画《美丽校园·新社团》,以“新”为题眼,展现了学校社团在与时俱进中更新育人理念的健康发展之路。张春艳的中国画《支教留念》和王子锟的中国画《育新人》,则将目光对准乡村教育的发展。前者用全家福的摄影手法,正面描绘了年轻女教师点亮乡村儿童未来的感人画面;后者以三联画表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间画面上,一群孩子围着老师进行解惑答疑;左右两侧画面上,孩子们姿态各异,拿着书本、排着队正向老师靠拢。作品借鉴年画形式,以欢快明亮的色调强化了“教育兴国”这一主题。
从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到关爱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如何兼顾工作和带娃,是部分上班族的隐忧,为此不少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陈海强的油画《母婴工作室》以三联画的形式,从多个视角展现了职工亲子工作室的温馨场景。左侧护理台上,妈妈在给孩子换尿不湿;右侧爱心小屋门口,刚刚结束哺乳的母子幸福相依;中间的活动室,妈妈们正在和孩子们一起游戏、阅读,生动表现了职工亲子工作室为职工和孩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朱蓓蕾的中国画《关爱——记浦江弱智儿童教育》,关注的是近年来日益完善的残疾儿童教育。作品借助一位青年女教师弯着腰认真给智障儿童辅导的细节,以小见大,寓示“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的教育公平理念正在变成现实。
陈海强 《母婴工作室》(油画)
李珊 《星星的孩子》(漆画)
如今,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愈发多元,不仅勤学书本知识,还多学课外知识,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造精神。这也为美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李高洁的中国画《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以俯瞰的视角,表现了一群儿童围坐在一起描绘祖国山河的情景。刘山花的中国画《声音》,描绘了少儿声乐演奏,鼓声阵阵、笛声悠悠,孩子们专注、认真的神情动人。李冬梅的色粉画《逐梦——助力乡村美育行动》,以孩子们在墙面上自由创作的背影,展现了乡村美育成果。明亮的光洒向屋内,照亮了他们的梦想。
刘山花 《声音》(中国画)
李冬梅 《逐梦·助力乡村美育行动》(色粉画)
美术工作者以兼收并蓄之势,将儿童题材美术创作植根于历史、文化、艺术、生活、教育之“土壤”,通过小题材的深化,折射大时代的变迁。“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透过这些作品,观众既可以领略童年如画的诗意,又能深切感受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众志成城之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祖国花朵”将竞相绽放。
文章刊登于《人民日报》2022年6月1日20版美术副刊。
文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郑勤砚
编丨钟钰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