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创动态 / 创作研究
研创动态
Latest News
7.5.5 创作的后期工作
来源: 创作研究 时间:

现在布展完成,你不需要无所作为地在那里等待开幕,你还有事情要做。布展一结束,展览一开始。作品马上就会开始被观看被审视、被谈论被报道,也就是开始它的后期传播过程。这时候你要开始为作品的后期传播提供资料。精心设计的后期传播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作品后期传播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图像,因此你的准备工作也主要围绕着二者展开。

写展签
布展的最后一个动作是贴上展签,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当前展签通常由美术馆制作,有时候会包含你的简历和策展人所写的解说,有时候还会包含一段作品阐释。外行的观众通常非常依赖这些作品阐释,但内行人也往往很愿意看看你除了做出作品还说了什么。而策展人所写的解说,或者由美术馆所写的这类作品阐释,最直接的依据还是由你自己提供的相关文字,所以本质上这段作品阐释其实是由你自己来写的。
在上面的撰写方案的环节,我主张大家要尽可能撰写语言平实的、说明文式的方案,那是因为有不少同学误把作品方案写成了作品阐释,作品方案是用来和策展人沟通的,更重要的是作品的物理信息。
而这里的这一类展签上的作品阐释功能不同,你这个可以使用浪漫一点诗意一点的文字无妨。过于说明文的文字,有时很酷,但有时反倒是有问题的。比如说你在作品中使用了头发。在作品标签里你不能光写“这个作品使用了人类头发”,作品中用了头发,这个事实大家在展厅中的作品上都已经看到了。这时候你可能就要谈及头发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身体材料,因为中国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或者,你的头发来自去养老院为老人们剃头收集来的。或者你探讨的是山东某地的假发产业链。
展签可以为展厅中的作品提供语境、提供补充信息、提供作者的心路历程,甚至可以指明你这件作品的文脉,你的致敬对象,等等。事实上它和展厅中的作品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

坚持撰写创作手记
建议你此时--在布展完成的当晚马上动手,认真地撰写一份创作手记。创作谈可以涉及这样的内容:回忆创作的缘起,方案的形成,创作中涉及到的特殊地点、特殊人物、特殊事件,或者特殊材料的来历及其意义,作品在实验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及其解决方式,你在布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得到的建议,与策展人的沟通过程,自己对这个创作的评价和反思,以及今后即将展开的创作计划等等。
为什么非得要布展完成的当晚就动笔写呢?
这些东西,在你刚刚做出作品的当时写是非常生动鲜活的,这不是今后的回忆所能够代替的。这种创作创作手记的书写本身就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算是为自己提交的实验报告。
其次这类创作谈对策展人或者媒体记者的写作,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往往会直接引用。传播是有时效性的。今天晚上你克服布展结束的劳累赶紧动笔写,也是在为明天的采访做准备。2021年5月我在菜市场做书法展,连夜写了创作谈《我在菜市场挂了什么》在微信公众号发出来,第二天被大量转载,这个展览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力,和这篇创作谈的及时出现是很有关系的。

认真进行记录拍摄
当然,此时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认真进行记录拍摄。因为明天观众就往里走了,有些装置作品需要没有观众的空场景。当然你也需要有观众的场景,所以开幕时你还需要再拍一次。没人在的情况和有大量观众在场的情况,两种情况你都得拍。作品中如果包含观众互动,还得注意抓拍互动状态。作品还可能因各种原因坏掉,你就算只有一天是完美状态,那天就得赶紧抓紧拍,当然你有助手帮你拍那就更好。
要非常认真的拍作品,在小空间中拍装置的话,该准备广角镜就准备广角镜。既要拍全景也要拍细节。你拍摄的照片是未来要用来印刷较高品质的画册的,所以要确保你的相机的品质。
拍摄完了之后,从中选择几张最能代表你的作品的全貌,以及最精彩的局部的特写。修图之后提交给策展人或者来采访你的媒体记者。视频作品可以事先做好视频截图。同时你的视频作品的节选版本或者压缩过的较小版本,也可以事先准备好。
“有图有真相”,图片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你的图片质量好,效果强烈,令人印象深刻,就有可能被媒体用来作为关于这个展览的报道的代表图片,甚至今后有很大的几率成为海报和画册封面。这往往意味着这件作品成为名作,这对于开拓你未来的艺术生涯和市场,可能都具有重大意义,此事不可不重视。

主动阐释
在媒体没有介入的情况下,艺术家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扩大自己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甚至主动去调用媒体资源,把作品做到报纸上、广告牌上、公交车广告上去,在后面一章中我会专门讲到这一类“传播性创作”。既然有了这样一种传播的意识,那么专门来到展厅,报道我们的展出作品的媒体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应该怎么应对。
我们要主动掌握阐释权,尤其是作品容易引起误解的时候,你把你本人的“官方阐释”放在那,媒体是会经常引用的。别人再胡说那是他自己有问题的。你不掌握阐释的主动权,等到他们乱猜乱写你再来澄清,那时候就百口莫辩了。
你要意识到,面对新作品,记者们其实也很茫然,他们也是需要帮助的。就是你要理解记者的难处,配合他们工作,补足他们材料。
在《艺术家的反应:越南战争》展览中,莱昂·格鲁巴写了一句“我们不能改变战争,只能感受战争”,所有媒体都引用他的话,这计划构成了展览报道的基调。

接受采访
有可能来采访你的媒体,包括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专业媒体要非常认真地对待,专业媒体的记者或者编辑往往本身都是比较有眼光的批评家和写作者,甚至是策展人,他们也可以是重要的艺术奖项的评委,或者提名人、推荐人。坦诚而认真地向他们展示你的创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这样的采访机会中展现你的思考和才华,他们也往往期待看到比较长期的探索和比较深入的思考,你和他们之间有可能建立起长期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这样的对话也是较为专业的对话,我们要努力利用这种专业的采访,把它变成梳理自己的思想、培育自己的反思能力的重要机会。
大众媒体的记者则分两类,一类是优秀的媒体知识分子,即使他们外行,他们的思想水准甚至远超过专业艺术媒体的记者。对于努力进行了准备的外行,要利用这个机会展开社会美育工作,澄清人们对实验艺术的误解,把采访变成上课。
但也有不少大众媒体的记者自带娱乐色彩,他们往往比较期待惊悚而有趣的话题,同时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往往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通常不做功课。比如他们总是会问你“你的灵感从何而来”,“做这样的作品观众能看得懂吗”、“当代艺术为什么不照顾观众的感受”,这些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带有挑衅色彩。当他们自己完全没有想法的时候。就会问“你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跟观众们分享一下”,最过分的时候他们会要求你对着镜头说出他们的栏目,要求你表演那娱乐节目那套弱智把戏。
尽可能不要被激怒吧,
对于完全不做准备也不肯倾听,只愿意按照自己的套路来摆布你的媒体,你可以选择明确的拒绝:“不我从来不做这种事”。一个有原则有坚持的人只会引起尊敬。当对方的问题实在过于愚蠢的时候,你只好试着表现你的幽默感。如果你想尽快结束没有价值的谈话,可以胡说一两句听上去非常深奥而古怪的废话,确保他们受到惊吓,不敢再继续体验慌乱和暴露自己的无知。

导览和公共讲座
当代的美术馆都带有公共教育职能,有时会要求艺术在展厅里解说自己的作品。导览,是艺术家这个工种,除了作品之外必须附赠的服务。有时候这种导览甚至会发展成公共讲座,那说明展览机构或策展人非常重视你,你应该认真认真对待这样的工作。
能够来展厅导览或者参加公共讲座的,通常都是较为深度的艺术爱好者、学生或研究者,他们中间甚至潜伏着潜在的评论家、收藏家和策展人,仅凭这一点,也值得你认真对待。
导览通常是针对此刻你展出的这件作品的,这时候你要做的是把展签上的简洁的话翻译成浅显明白的口语。这时你所写的创作手记就会非常有用,你要做的是突出重点,充分考虑到倾听对象的接受程度,
公共讲座,则有更多的机会来回顾自己过往的一系列的工作,包括谈及自己的艺术观和艺术方法。注意使用自我批判和探索性的语言,不要陷入自说自话。尊重对象的对话态度,谦逊而探究性的探求真理的态度,最能收获掌声。

资料存档
即使你还是一位非常年轻的艺术学生,我也建议你从现在开始就为自己建立档案。新作品完成之后,马上开始资料存档的工作。现在用电脑文件夹管理档案非常方便,把这个展览中发生的文字沟通过程、方案、借展协议之类的法律文本、创作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设计文件,展览现场的照片,相关的媒体报道等等,存成一个文件包。多存几个备份。
有了档案,有两个好处:
一是今后你作品多了之后,方便检索和管理。
二建档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促成你反思和复盘,推动更新的创作开展。

 

版权所有 2007-2024 中央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07-2024 CAFA.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7072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