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题目:从《时间简谱》到《巨川》
地点: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国际书展讲座区408
时间:6.22 10:30-11:30
嘉宾:
侯炜国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北京服装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会员、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研究所访问学者。
王正一
艺术学博士,202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版画及其教育、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并进行了广泛的策展实践和创作实践。
范佳
重庆出版集团美术分社图书编辑
主持人:
杨卉萌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方向在读研究生,
师从版画系副教授李帆,致力于水印木刻的学习、创作。
论坛回顾
主持人杨卉萌: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今天的主题讲座——《从〈时间简谱〉到〈巨川〉》。本次展览主要围绕陈琦先生的创作、出版展开。
陈琦先生是一位专注于中国水印木刻的艺术家,同时他从水印木刻出发形成了自己具有多元媒介和全球视野的艺术体系。我们之所以在一个关于书籍的展览中举办一场有关艺术的个案对谈,正是因为陈琦先生与书有着不解之缘,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的“时间简谱”系列作品中。
图1 陈琦《时间简谱 No.11》水印木刻 半径45cm 2009年
图2 “时间简谱”纸雕 手工
这一系列的创作缘起于对古籍的翻阅。2006年夏天,陈琦先生在欧洲木版基金会冯德保先生家中参观他收藏的中国古籍善本,无意间翻到清刻《太平山水图》其中一幅《雄观亭图》。图画中细腻如丝的线条和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虫眼形成对比,视觉的冲击与时间的痕迹相叠加,带来心灵的震撼。
图3 清刻本 萧云从 《太平山水图》 雄观亭图
从水印木刻出发,陈琦先生创作了《时间简谱》的系列画作。虫眼的形态由最初的写实慢慢融合了传统的龙纹、云纹、水纹,融入了“五行”与“气”的思想,使之成为具有“书写”能力的符号,变成能叙事与表达情感的“字”与“句”。媒介也从水印木刻扩展出去,起初与能表现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书斋之物相关,珐琅瓶、石质印章、砚台、古琴等。
图4 虫洞符号的媒介延伸
图5 展览现场
除了艺术创作本身与书籍具有密切的关系之外,陈琦先生还致力于写作出版。本次展览正是从作品,到艺术家手制书,再到书籍出版序列,全面地体现出陈琦先生这样一位极具中国特质的艺术家与书相关的一切。我们希望借由本次展览得以窥视到艺术与书籍之间的关系。
图6 陈琦《时间简谱 · 不二》手制书 60cm×50cm×4cm 2012年
在展览之外,我们有幸邀请到三位与陈琦老师非常熟悉的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北京服装学院助理教授,侯炜国老师。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王正一老师,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目前就职于重庆出版集团的范佳老师。
接下来就有请三位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就今天的主题进行分享、畅谈。也欢迎在座的各位积极提问。
侯炜国:
今天我们的对谈题目是《从‘时间简谱’到‘巨川’》,这两个词不仅标志着陈琦老师艺术生涯中的两个重要节点,更象征着他艺术观念的深度成熟与升华。他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投身于装置、雕塑、数字艺术等艺术领域,甚至将《时间简谱》的概念拓展至红旗汽车等,使其成为了陈老师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图7 红旗x陈琦 H9+“不息”艺术版
谈及《巨川》,这是陈琦老师在60岁为自己取的新字号,意在表达他新阶段自由艺术家的全新开始。在今天的展示中,我们不难看出陈老师作品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他跨越了多个媒介和领域,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入探索数字艺术等新兴领域。然而,在如此广泛的艺术探索之后,他或许开始更多地思考自我精神层面的内省,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身份和创作方向。
图8 “2023陈琦•巨川” 个展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因此,他选择了“巨川”为字号,作为他新阶段的开始。这个字号不仅代表了他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哲学,更寄托了他对未来艺术创作的无限期待。我先说这么多,期待接下来的讨论。
王正一:
刚才炜国提到了以陈老师生命的两个节点去概括从《时间简谱》到《巨川》,实际上这也是他最重要的两件作品,与此同时,也是陈老师以《时间简谱》和《巨川》为名的两本重要出版物。这个主题从他的生命节点延伸到了他的艺术作品,进一步再延伸到了书籍出版的主题——2013年出版的《时间简谱》和即将出版的《巨川》。我想从这三个层面上理解,正是今天我们坐在这里聊的主要内容。出版这部分范佳老师可以重点来谈,我再说一下这两件作品。
图9 陈琦 时间简谱 No.19 水印版画120cm×160cm 2012 年
《时间简谱》系列在陈老师所有作品当中是属于延展性最强、艺术观念最深刻的。正是因为非常深刻的观念,它涉及到生命,涉及到时间,涉及到宇宙,这些符号才可能产生无限的变化,可延展、可共生的平台就会更多,这也是《时间简谱》它的魅力所在。
这套作品最早是水印木刻,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延展成各种面貌,成为一个生态。最后我们看到在2022年的下半年,陈老师开始创作一件体量巨大的一件镇水兽作品,取名叫《巨川》。这件作品是一件掐丝珐琅的艺术品,从设计到制作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陈老师做好最初的造型之后,看到它的造型有一些欠缺,这个时候他自己做了一些加工,比如说把它的腰部加长了,四肢的动态更加具有张力。最后,陈老师还把四个爪子翘了一下,让镇水兽的这种灵动感呈现得更加完美。在这个基础之上,经历了铸铜,掐丝,点琅,烧制把这个作品完成。目前是铜胎掐丝珐琅工艺最大的一件艺术作品。
图10 陈琦《巨川》124x60x40cm 铜胎 掐丝珐琅 2022
这件作品浑身上下布满《时间简谱》的符号,而且它从头到尾,黑与白(图与底)的关系是一直在变化的。前面是黑底白图案,后面变成白底黑的图案,它也强调了一种阴阳的转换,时间的永恒的流动与变化。《时间简谱》的融入使一个神兽从传统语境转换到当代艺术的领域当中。这件作品是陈老师在2023年《巨川》个展中最重要的作品。
《巨川》这个名字的由来也很有意思,最早是一个活动的名称,当时少锋、炜国、我商量着做一个水印木刻青年论坛。在这个过程当中,偶然翻到了陈老师在《中国水印木刻的观念与技术》一书中的插图,正是《程氏墨苑》中的《巨川舟楫图》,是出自唐太宗诗意,叫“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这也是古代文人对自身理想追求非常高的概括和表达。陈老师当即决定论坛名字就叫“巨川雅集”。
图11 “巨川雅集”海报
在之后,陈老师带我们努力推动水印木刻的发展,在传播方面,我们做了一个公众号叫“Art陈琦”,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请年轻的艺术家撰文、发布作品。现在已经做了5年,积累下来的作品和原创文章,我们发现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献,所以陈老师建议我们它整理成一个真正的出版物,让这些艺术家的理念,他的想法,能够落到纸上去,这是一种沉淀。也是出版的意义所在。从2019年开始到2021年底的第一批的作者和文章,合编了一本文献集,叫《巡回·再造》,就是原汁原味地把年轻艺术家的这些文字和想法放进去。
图12 《巡回与再造——中国当代水印木刻创作与教学实践》书影
最开始我们在编辑时想得比较简单,把这些文章放一起就完了。结果发现字数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体量很大,这仅仅是第一辑,只截止到2021年底。如果从2022年开始算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了,产生的文献量又将近百万字。所以我想这个工作持续做下去,对我们青年水印木刻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动。
陈老师做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青年水印木刻艺术家推广项目就是 “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这个项目是公益性的,每年从全国去邀请10位年轻的艺术家,连续做10年,要把当代水印木刻最具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发掘出来。把这些艺术家结合起来做一个展览,做一场论坛,再出一本文献集。所以像我们第四代“图像与媒介”,这是我们第一届“水印木刻青年计划”的文献集,策展人是段少锋老师。段老师当时在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把目光聚焦在高校的水印木刻青年教师。因为老师是水印木刻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老师强了,学生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邀请了在全国各地水印木刻的青年教师参与到这个展览当中,他们都在本地域为水印木刻的发展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示范引领的作用。
图13 水印木刻青年计划 第一届《第四代:图像与媒介》展览海报、书影
这几本出版物做下来,我们会发现它的这种传播的效果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很多,不光是我们专业的人,行内的人,其实我们很多的读者,还有专业之外的人也会感兴趣,怎么能让水印木刻跟普通的观众接近,怎么去把水印木刻变得更加普及,接下来我们要做更多的事情。而且像这些事情,还需要我们范佳老师这样的出版界的朋友更进一步的支持。
范佳:
大家好,我是重庆出版社美术部的编辑,也在推进陈老师的新书《巨川》的出版工作。首先我非常荣幸接到这样的选题,这样重要的有文献和文化价值的选题是非常难得的,像陈老师这样重量级的艺术家,在我们出版行业来看,也是非常有权威性的作者。
图14 《巨川》书影 封面
这本书目前正在申请中宣部重点图书的项目。最开始在策划这本书的时候,它只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承载,但是一旦将它看作重要的出版物,就需要有更高的策划立意。因为我本身也做水印木刻,非常热爱这个方向,水印木刻是在版画艺术中唯一一个诞生于中国的门类,它是中国艺术能跟国外艺术对话的一个媒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分量的存在。
图15 《巨川》内封
在当下,中国水印木刻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承载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水印木刻在中国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但是它的普及性却并没有那么高。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浮世绘,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中国的水印木刻是日本浮世绘的根源很少有人知道。水印木刻在古代是作为书籍插画使用的,做得非常精美,在明代就已经达到了高峰,但是很少有艺术家研习传承,因为它是作为一门技术在发展。现在它进入了学院,把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下来,他们作为一个艺术的门类在创作,这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有益。国家政策也强调,在当下要赓续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的发展。所以这本书和这个选题就刚好是踏到了目前非常重要的节点上。我看到这个选题的时候发现了这个独特性,就建议将之确定为主要的策划方向。对于我来说真是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水印木刻的推广当中。
我前天见了陈琦老师,他说他身上这个传播水印木刻的重要责任感,是到中央美术学院之后才有的。水印木刻的技术难度很高,制版、印版要花很长的时间,非常的费时费力,很多人在接触的时候就把它放弃掉了。并且水印人一旦找到一套独门秘技,他是不愿意公开的。但是陈老师在他《中国水印木刻的观念与技术》一书中,把所有的步骤和技法全部公开了,他现在还做了一个视频课,全部免费公开,在慕课平台上就可以看。他说这是他的责任,因为他是中央美院的教授,他说“我不做这个事谁来做?”他们的成果也非常的有成效,因为最开始2019年的时候做“Art陈琦”的时候,只有我们研究水印木刻的人才会去关注,看看大家都在做什么。但是现在自然流量下已经有一万多关注量了,现在更多的院校和学生都开始做水印木刻。
图16 慕课公开课《水印版画理论与创作》 陈琦团队
我们把视线横向拉开,在世界艺术范围内,水印木刻是中国人的文化根性的体现,这个根是我们血脉当中的,就看什么时候觉醒。水印木刻对于全球艺术而言,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如果你选择外来的媒介方式,参加国际展览的时候,别人也许会不屑一顾,因为那是他们的根性所在。所以在全球艺术对话当中,水印木刻会更加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图书是文化最好的承载物,如果放在杂志或者报纸,甚至自媒体上,它没有一个历史承载的价值,可能你刷过两天就没有了,你想找的时候它也不可能是有整理的,有脉络的这种传承。作为图书它就能够帮助水印木刻把从开始发展,到未来的发展,每一个节点都记录下来,是了不起的承载。
像陈老师的“中国水印青年计划”计划做10年,现在已经第四届了,每一届都有一本文献集出版,第三届《流动的本源》的书稿已经在我手上了,包括刚才那个《巡回·再造》,再加上陈老师这本书,已经有三本书会出版。我也希望喜欢中国水印木刻的观众不要错过。
王正一:
刚才范佳老师提到一个话题,在西方的展览当中,水印木刻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因为炜国之前去威尼斯帮陈老师布置过展览,也在现场看到了很多外国观众对陈老师作品的反馈,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视角。炜国可以介绍一下么?
侯炜国: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中,陈琦老师的一件参展作品尤为引人注目,名为《无去来处》,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作品之一。作品中融入了《时间简谱》的众多符号,设计巧妙。简而言之,作品是在房顶上开了个洞,利用威尼斯的光影变化,从早到晚,光影透过这些孔洞,营造出一种时间的视觉化。
图17 《无去来处》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搭建现场
这张照片正是我为当时中国馆的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先生拍摄的。然而,这件作品的搭建过程却异常复杂。由于作品是由常州的一家厂家设计生产的,因此必须遵循欧盟的安装标准、结构强度等要求。在搭建过程中,我因没有当地的施工证而无法亲自上梯操作,只能在一旁协助。此外,还遭遇了各种意料之外的挑战,如关于配重和防水的额外要求。由此可见,在国外进行装置艺术创作确实充满了挑战。
陈琦老师的水印作品《2012》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其长度达到了24米,高度为3.8米。然而,由于中国馆的墙面空间有限,这件作品并未完全展示出其完整规模,实际上它原本可以延伸得更长。这件巨大的水印版画作品无疑成为了中国馆的焦点,其独特的展示方式令人叹为观止。
图18 《2012生成与弥散》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
关于外国观众对这件作品的反应这个问题,当时前瑞士驻华大使西克爵士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对这件作品充满了好奇,通过讲解他了解了水印木刻其背后的艺术价值。水印木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然而,陈琦老师通过数字技术和激光雕刻的方式将其重新焕发生机,使其以巨大的规模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国际舞台上。这无疑是对水印木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尝试和有力推广。
尽管外国观众对这件作品存在认知上的障碍,但他们对这种异域文化媒介的兴趣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正如范佳老师所言,将水印木刻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带到国际舞台上展示,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陈琦老师在水印木刻领域的贡献和努力不容忽视。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新,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关注和尊重。我相信在陈老师的带领下,水印木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会继续发扬光大,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
杨卉萌:
在这次对谈之前,我也想了一些问题。我自己是刚刚开始学习水印木刻,一开始我了解水印木刻的时候就是美术史中学的一些年画、插图还有一些书籍的印刷。我自己学习水印木刻之后,我发现它的文化内涵其实是非常深的,而且它的技术需要特别有耐心,每一个颜色就是一块版,要不停的去刻,去分版,再印刷,不停地控制版面纸张的干湿度。所以我就想到,如果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没有任何的艺术背景,我应该如何去观看水印木刻,它的魅力在哪里?
范佳:
我先说说我为什么做水印木刻。我导师带的方向是版画概念的延伸和利用,所以我们方向做的作品面貌大都不是传统面貌的版画。我当时跟我导师非常不容易地申请到了做水印木刻的机会。
图19 陈琦 《又见梨花》 水印木刻 图心107x84cm 2014年
有一天在一个展览上,我看到了陈琦老师的《又见梨花》,其实那个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了。我看到的时候就走不动道了,就站在那看。我也描述不好那种感受,可能就是一个瞬间的碰撞,让你体内的中国根性苏醒了那种感觉,我觉得这是对的,这是我想要的气质和状态,这就是我坚持选择做水印木刻的原因。水印木刻里面自带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和气质。无论它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它都是有中国文化的底蕴。
侯炜国:
其实怎么看这个事也要“祛魅”,就是画能看懂就看懂,你要没看懂就看不懂。就跟听歌一样,可能有一天突然懂了,突然好听了。如果非要想弄得明白(技术),就去做一张水印木刻,像主持人刚开始学习,就理解了陈老师那个画的创作难度。比如单就水印里面的黑色就特别难印,你想印一块非常均匀的,厚重的一块黑色。再就是水印木刻的尺幅上大一倍,工作量是翻好几倍的,这个只有你在做的过程当中才会发现。甚至尺幅大的版画纸张的干湿可能有5厘米的伸缩,但是你每一次在套印版面的时候要对准那根线,可能就1毫米。所以要通过拿喷壶喷纸张,控制纸的收缩,让纸还回到我们要的范围内,要不然就叫错版。
杨卉萌:
观众们有没有问题?
观众: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水印木刻,我一开始以为就和年画差不多,通过今天你们的讲解以后,发现它里面的工艺的复杂度以及专业度,确实需要专业人士去做传承。我想问的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水印木刻到底是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么?
王正一:
水印木刻这个概念,普通观众最浅显的就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用水性材料完成的木刻版画创作”。目前的水印木刻终究是版画,如果我们在版画概念的基础上去给它进行概括。
观众:
它是属于版画的一个分支吗?
王正一:
可以理解为一个版画的分支。但它在版画中的位置是特殊的,刚才范佳老师一直在说,这是版画中唯一诞生于中国的一个版种,但他又超越了版种的概念,是一种文化形态。
再有就是刚才炜国提到水印木刻这个词的翻译,其实自始至终就没有在西方语境当中翻译得那么准确。后来陈老师说我们自己创造专门的翻译,就是“Water-print Woodcut”。后来我们跟国外艺术家交流中发现从语言逻辑上他们不理解。所以我们后来又换了一种方式,征求了外国版画界的意见,包括翻译的专家,最后确定下来翻译成“Chinese water-based woodcut”。这样既能从英语的语义上讲通,西方的逻辑上能听懂,从材料的理解上也没有问题。从这个词我联想到版画为什么能成为一种世界艺术语言,就是在于有技术作为桥梁,能够和大家共通,从技术能够最终切入艺术的内涵,做到文化理解。
范佳:
我再补充一点,中国水印木刻这个词是它转换为艺术创作之后出现的,之前叫木版水印或是雕版。它最开始是作为书籍的插图来使用,明代以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逐渐可以复制国画,之前像荣宝斋、朵云轩复制张大千、齐白石这些大家的作品,是作为一个技术去用的,可以做到“次真迹一等”。后来20世纪60年代进入学院以后,才开始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开始使用水印木刻。
杨卉萌:
我们本次对谈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感谢各位观众到场聆听,本次讲座虽然结束了,展览还在继续。欢迎大家走进我们的展位,去观看、去感受、去思考时间的维度、书籍的慰藉以及水印木刻的魅力。
讲座及展览现场:
艺术家简介
陈琦,1963年生于南京,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博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研究生院院长。教育部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其作品连续获得第七、八、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及优秀奖,第十三届版画展金奖及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
重要个展:
“@武汉2022·无去来处:陈琦”(湖北美术馆,武汉,2022)
“别故与共生:陈琦2019个展”(艾米李画廊,北京,2019)
“陈琦格致:一个展示和理解的实验”(德基美术馆,南京,2018)
“印痕与复数——陈琦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8)
“陈琦的时间:1983-2016”(半岛美术馆,上海,2016)
“时间简谱——陈琦艺术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2013)
“陈琦木刻”(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杜伦,英国,2008)
“陈琦水印版画第一回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93)
重要群展:
“集成——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版画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2022)
“版画的指向——势象版画收藏展”(势象空间,北京,2022)
“峥嵘印迹——江西版画展”(江西省美术馆,南昌,2022)
“致意——从未消失的黄金时代”(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2)
“五色斑斓——中国套色版画四百年大展”(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22)
“万重山——2021中国水墨年鉴”(北京安美术馆,北京,2021)
“醇境之源——麦卡伦艺术体验展”(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2021)
“青年精神——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湖北省美术馆,武汉,2021)
“共生的力量——2021国际水印木刻版画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1)
“2021中国启东国际版画艺术中心全国版画名家邀请展”(启东国际版画艺术中心,启东,2021)
“首届国际数字版画艺术大展”(长沙师范学院美术馆,长沙,2021)
“第三届‘界’——全国版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淮安市美术馆,淮安,2021)
“片石山房——沈勤 · 陈琦作品展”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1)
“中国园林‘多维度’系列展——窗,园林的眼睛”(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2021)
“平板向度:从纸面到虚拟的视觉艺术”(浙江美术馆,杭州,2021)
“黄河·熔铸民族精神”艺术展(济宁市美术馆,济宁,2021)
“唯物思维——中国当代材料艺术国际交流展暨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清华大学美术馆,北京,2021)
“巨川雅集——辛丑水印版画年度展”(目异空间,北京,2021)
“移动的理想国·形影”(798艺术工厂,北京,2020)
“纸上谈缤——中华纸文化当代艺术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20)
“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时代美术馆,北京,2020)
“繁花似锦——中国国家画院创研新楼启用特展”(中国国家画院创研新楼,北京,2021)
“致敬传统 ——当代纸艺术作品巡展” (今日美术馆,北京,2020)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及巡展”(威尼斯,意大利,2019;嘉德艺术中心,北京,2019)
“生逢其时——小林敬生 & 陈琦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
“共同空间——后非遗时代的大运河叙事”(时代美术馆,北京,2019)
“水印千年——中国水印版画大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18)
“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自——沧浪亭‘当代艺术邀请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2018)
“我在——2017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17)
“2017上海国际版画展”(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2017)
“沈勤、陈琦:零度”(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6)
“中国当代版画名家文献展”(中国版画博物馆,深圳,2016)
“沈勤&陈琦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5)
“后印刷——第一届CAA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5)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4)
“我在——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2013)
“水·印·象——第十一届‘姑苏之秋’当代水印版画邀请展”(苏州美术馆,苏州,2012)
“观城——国际版画邀请展”(上海美术馆,上海,2011)
“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兰克福当代艺术馆,法兰克福,2009)
“神奈川国际版画艺术节——日本当代版画和战后50年世界脚步”(横滨美术馆,横滨,1995)
公共收藏: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英国)、苏富比艺术学院(英国)、欧洲木版画基金会(英国)、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美国)、福冈美术馆(日本)、维也纳青年美术馆(奥地利)、中国美术馆(北京)、上海美术馆(上海)、广东美术馆(广州)、湖北美术馆(武汉)、浙江美术馆(杭州)、江苏省美术馆(南京)、苏州博物馆(苏州)、深圳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青岛美术馆(青岛)、德基美术馆(南京)、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 上海 | 台北)
著作出版:《陈琦木版画集》、《1963》、《时间简谱.陈琦1983-2013》、《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20世纪前中西版画形态比较研究》、《中国水印木刻的观念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