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云艺读本科期间我接触了水印木刻,它所具有的清新淡雅、温润的韵味特点让人感到很舒适,特别吸引我。记得当时只有三个教学周,时间很短,训练的技法内容并不多,但有了老师的正确引领和反复示范,我也得以初步了解这项技法的门径。《平静的小屋》是我的第一张水印木刻作品,选用了一幅西方艺术家的水彩画进行黑白画稿转换后,依据画面的黑白灰进行分版、刻制、印刷,通过晕染技法加深画面的明暗对比,增强质感。在印刷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反复地进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它的规律,加强对技法的认知。整个印制的过程其实也是创造的过程,每次印刷都是一次实验,而每一次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是失误又会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见解。
水印木刻让我深刻认识到制作的过程需要具有非常细致的耐心与恒心,每一次的绘稿、刻制与印刷都必须要做好仔细的思考和把握,在版面上通过一遍遍、一层层的印制中,才能逐渐熟悉把握纸张的干湿程度、墨色的浓淡深浅等材料属性,也能感受到由这种反复印制所产生的微妙色调变化,这既是水印木刻制作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的创作乐趣,同时还可以感受到水印版画的一种文化归属感。
图1《平静的小屋》 70x45cm 水印木刻 2005年
中国的水印版画是运用雕版印刷技艺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画种,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我国早期的传统雕版版画多是线描形态的,雕版工匠通常采用一种斜刃刀具来镌刻线条,在具体的镌刻过程中需要遵守严格的刀刻步骤,精刻细作,才能很好地体现中国白描线条粗细变化。
明清版画插图特别强调线的作用,以线造型,多是用单线阳刻来表现。民间木版年画以线作为造型基础,以色扶形来表现出不同题材和不同对象。可见传统版画多是用线条来勾勒形象,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观念,感受不同的风格和文化。这对我个人创作的影响很大,为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我可以通过线条来传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图2 观世音菩萨慈容五十三现之二现
图3 西厢记版画.二十一幅(第十七)
图4 杨柳青木版年画
学习了水印木刻之后,我逐渐开始关注中国传统建筑,它有着别具一格的空间布局和装饰,最具特色的是木结构建筑,《营造法式》把建筑制作过程中不同的工种工序分为“作”。大木作就是做建筑的结构,柱、梁、枋,这些大结构的统统叫做大木作,小木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装修,门、窗、栏杆、天花、藻井等等。殿堂与厅堂是大木作中两种主要结构类型。我通过对宋式营造技艺的相关内容进行记录,梳理殿堂建筑木结构的空间信息以及大木作构件的结构,利用水印木刻的形式来表现传统古建筑的空间格局。
可能是处于一种对版画本体语言的坚守,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水印木刻作为自己的研究创作方向,因为兴趣与爱好可以让我收获真实的快乐和存在感。《筑之韵》系列是对传统古建筑的借鉴与再现,把建筑与历史、文化及生活等多方面相结合,体现在水墨和线条以及画面的时空性表达上,水墨是水印版画中重要的绘画语言,水和墨是相辅相成的,可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不同的画面层次,同时具有一定的不可把控性。通过将此系列的16块版进行饾版水印技法的实践尝试,将每块单独的刻版进行重组,画面中的线与面之间是有序相叠,多而不拥塞,形成一种契合性,拥有着更自由的多角度创作空间,也使得画面内容的空间扩大化。雕线的刻刀我选用的是斜口刀,刻线是一个特别缓慢的过程,需要花大量时间,要保持力度不变,还需要有持续的专注力和极大的耐心。
图5-6 大木作图(宋)
图7 《筑之韵Ⅵ》 水印木刻 151x60cm 2008年
图8《筑之韵Ⅶ》 水印木刻92x64cm 2009年 第二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
创作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种情绪和审美的创造,更是一场自我支持、自我接纳的特殊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水印木刻给我的生活和思想带来的影响非常大,让我找到了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同时也让我有了一个更好地去表达自己的方式。2007年回到母校(现普洱学院)至今,一直在坚持着水印木刻的创作。水印木刻《古筑叠痕Ⅲ》通过利用虚空间的布局方式,来营造静态空间意境,运用实的对比重点表现斗栱结构的特点,使整个建筑空间创造出清灵通透的静态空间意境。《古筑遗痕系列》是借鉴传统窗饰的造型形态,将传统窗棂图形艺术元素进行吸收和运用,再以个人主观的布局和编排,通过水印版画的水墨特点表达出个人的设计思想和文化情感,营造出图形的节奏与韵律,运用线与线的排列组合,使画面尽量呈现完整而又丰富的形式感。
图9 《古筑叠痕Ⅲ》 水印木刻 76x115cm 2010年 第十九届全国版画作品展 浙江美术馆收藏
图10-13 《古筑叠痕Ⅲ》印版及印制过程
图14-16 《古筑叠痕系列》和《筑之韵系列》作品局部
图17《古筑遗痕》刻版局部
图18 《古筑遗痕》刻版局部
图19 《古筑遗痕》 水印木刻 121x77cm 2012年 第二届云南国际版画作品展获铜奖
图20-25 《古筑遗痕Ⅱ》刻版及印制过程
图27 《古筑遗痕Ⅱ》 水印木刻179x105.5cm 2014年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2012年是我与陈琦老师的初次相识,陈老师亲切、细心,对我的作品进行了精心指导以及肯定,非常感激陈老师的指导,让我在创作上有了更多的思路和想法。《古道遗风•ⅠⅡ》系列是云南茶马古道上必经的两个景点缩影,从古至今,无数的马帮用智慧辅成诗般的古道。如今,马帮的驼铃声早已远去,而古道边的石头、残留的驿站、风雨桥、水车、索桥等都用自己的方式向后世倾诉着数百年来的往事。我爱听他们的故事,所以我用自己的方式把他们放到了我的世界里。
图28 陈琦老师进行创作指导、交流(2012年云南普洱)
图29-31 《古道遗风•Ⅰ》刻版及印制过程
图32-34 《古道遗风•Ⅱ》印制过程
图35 《古道遗风•Ⅰ》 水印木刻72x57.5cm 2015年
图36 《古道遗风•Ⅱ》 水印木刻 92x82cm 2015年
《归去来息》利用中国古代卧具架子床的造型特点与具有着象征意义和寓意的雕刻装饰图案进行组合,呈现出对于生活意愿最为真实、直观、鲜明而丰富的一种视觉,同时也是床兼具多种实用功能之外向艺术审美与吉祥寓意上的文化延伸,追求一种符合现代审美的装饰效果。《归去来息》是梦始之源,也是梦终之地,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见证之所,我敬重和感恩我每天可“重生”的这块“土地”,无论我是去、还是归,它依然在那个地方静候。
图37-47 《归去来息》刻版及印制工程
图48 《归去来息》 水印木刻 90x85cm 2019年 入选十三届全国美展
2022年我有幸参加由程国亮老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水印木刻与传统拓印技艺融合创新版画创作人才培养,通过这个项目让我进一步的了解传统拓印技艺、拱花、饾版、彩拓及水印木刻与拓印技艺融合创新等许多知识。《磨问》与《椅缘》利用水印木刻的语言特点进行表现,主要采用具象的表现方式,追求一种安静的画面效果,让人能在画面中产生一定的历史追忆感以及由记忆所产生的美感。结合采风时所收集的创作素材,在材料上通过不断尝试与传统拓印技艺融合创新、寻求突破、与彩色拓印版画结合等,力求表现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水印版画作品。
图49、50 陈琦老师进行授课并指导、交流(2022年江西南昌)
图51 《磨问》 水印木刻60x82cm 2022年
图52 《椅缘》 水印综合版画 60x85cm 2022年
《迤南盛世》把云南本土的地域建筑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在创作的过程中,用直观图示语言传递出西双版纳地区的“热带雨林”、“傣乡风情”的信息。西双版纳地区的动植物都有其本身的象征意义,创作中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生物的形态,将生态元素如植物、动物等某个形态特征符号进行抽象化处理,以及各类传统建筑物纹饰,对符号进行提炼与重构,互相搭配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在对传统生态文化体现的同时,也是一种现代的方式满足人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审美与需求。通过运用水印木刻技法使画面形成不同疏密、粗细的线条后进行建筑语言的装饰,营造出建筑的空间结构与线条的婉转柔和等特点,以和谐理念作为切入点,综合体现出地域建筑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
图53-57 《迤南盛世》刻版及印制工程
图58 《迤南盛世》 水印木刻118x88cm 2024年
我从事水印木刻教学近20年,经历了由大专向本科院校过渡的教学理念,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本技术训练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水印木刻作为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其技法学习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中,我都是以单一技法训练为主,在教学模式中,主要是让学生们进行了水印木刻技法上的练习,学习方式以临摹为主,学生们并没有真正掌握水印木刻材料语言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随着科技和社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新材料被运用到作品中,我们要重视对材料语言的学习,水印木刻技法是一种通过版来体现作者艺术观念的艺术形式,而材料语言则是这种艺术形式的载体,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和了解不同类型的版画材料语言。
在水印木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材料语言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新的技法练习,如:拓印、剪纸、拼贴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水印木刻技法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对版画材料语言的认识和了解。普洱学院位于“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14个世居民族聚居,普洱市民族风情迥异多彩,是一个多民族聚集、文化多样的地方,在水印木刻创作中我会要求学生能够对本土题材内容的挖掘和素材的再利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图59 杨占美 《壮族民族风情之三月三》 水印木刻 84x144 cm
图60-62王子妃 《光与影系列》 水印木刻 60x55cmx3
图63 龙春丽 《芭蕉花》 水印木刻 60x40cm
图64 熊金焕 《怒放》 水印木刻 33x37cm
图65姚红梅 《南瓜组合Ⅰ》 水印木刻 56.5x35cm
图67 卢道旭《校园风景》水印木刻 20x30cm
图68 徐芊《校园写生》 水印木刻 26x36cm
图69-71毕雪花《迷途系列》 水印木刻 80×70cm×3
图72 陈艳红《渔网》 水印木刻 71×53cm
图73 陈艳红《农具》 水印木刻 71×52cm
图74黄金玲 《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80×50cm(拼贴+水印木刻)
图75 拼贴过程
图76 白雪燕《黯黯生天际》60×45cm(拓印+拼贴+水印木刻)
图77 拼贴与拓印过程
魏泉
Wei Quan
佤族,1983年生于云南澜沧,2007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普洱学院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普洱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入选十九届全国版画展、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2009、2011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在第二届云南国际版画展中获铜奖,被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委员会、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云南文艺基金贡献奖;中泰第十届、第十二届“大东方”画展中分别获一、二等奖;第六届云南省青年美术家作品展中获艺术成就奖;云南省第八届版画作品展中获优秀奖。发表有《浅谈水印木刻版画的表现技法》、《水印版画创作中技法与情感表达之思考》、《云南水印木刻版画技法的探索与研究》、《探析水印木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如何提高水印木刻实践教学水平》等相关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