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创动态
Latest News
江静宜 | 我与水印木刻的对话
来源: Art陈琦 时间:

 

水印版画是发端于中国的一门传统技艺,至今已传承了一千多年,蕴含着中国的东方美学精神。在我看来,现代水印版画结合了中国传统版画技艺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既保留了传统版画的工艺特点和技术要素,又融入了当代视角下的艺术观念与视觉形态。我本科学的是设计,其实在决定读研究生之前,对版画并无过多的了解,在我决定考版画的研究生后,去详细地了解每个版种的特色特点,便被水印版画独有的水墨韵味打动,产生了想深入学习的好奇心,决定报考顾亦鸣老师的水印木刻研究方向。
研一入学跟着顾老师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雕版与饾版印刷技术,以及现代水印木刻技艺。经过这一年的学习,我对水印木刻的发展脉络与技术传承有了基础的理论认知,掌握了水印木刻基本的操作流程和印刷技法,以此为起点再开始自己的创作,也带给我继续学习的信心和技术支点。


图1 设计学科背景对创作习惯的影响

 

创作对我来说并不容易,在创作时要相对感性,将现实体验到的情感感受转化成可见可感的视觉图像。做室内设计时,是在已有的框架内进行改进和装点,而艺术创作则是在抽象的感受中自由构思和表达,所以创作时我常常是提起笔对着空白的画纸茫然无措。做设计时我们通常根据甲方的审美偏好及目标客户去完成方案,这种模式让我习惯于与他人共同探讨、头脑风暴,以达成共识并实现目标。

 

图2 饾版课程习作

图3 《禁》 40cm×58cm 水印木刻 2022年


然而,我转向水印版画,创作就变成了一场单人的搏斗。入学以前,在创作时我常常陷入自我情感的追寻,试图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经历。后来顾老师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我在画面的表现上过于浅显和直白,所用的元素符号没有经过提炼,从而导致可读性的缺乏,也无法引起观者的共鸣。因此我意识到创作并非只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与观者共鸣的桥梁,我开始在画面语言上更加精炼,通过更加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来传达情感与内涵。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取舍,而是一种创作理念的深化和拓展。
《悬浮》系列的创作灵感来自印画时与美丽的光影的邂逅,我想将空间与光影的美同自身的心境相结合,记录当下生活体验的感想。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从“学生”-“打工人”-“学生”这一系列身份转变,椅子是我目前所处的身份状态的象征,在作为“学生”的这个身份背景下,我似乎是安定的、可回避某些现实风险的,但究其内心,我没有选择具象的人物形象去安放在椅子上,而是将我的心境幻化成可视的状态,以悬浮的气球讲述我当下一种悬浮的、不确定的心理状态。画面中的气球总是悬浮在中间,只有开始漏气的气球才会无法飞到天花板而悬浮在空中,喻示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丢失的部分自我的状态。我们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关系,不同的状态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一样的使命、责任、目标,它们串联在一起便是牵住气球的绳子,或紧或松,既取决于他人,也取决于自己。

 

图4 《悬浮-1》 40cm×58cm 水印木刻 2023年

水印木刻从起稿开始,就要考虑作品与媒介本身特质的关联,无论作者在画稿背后赋予怎样的思想高度或者倾注多深的思想情感,最终都需要技术来支撑表达,而我在技术层面的局限也会限制我在画稿上的发挥。在创作第一张作品《悬浮-1》的时候,我对水印版画的理解和技法的掌握和还比较浅薄,在起草稿的时候先画一个方盒子空间几乎是我下意识的举动,但考虑到在技法上我可能无法还原空间深度,所以采用了比较扁平的几何构成画面背景。颜色间的变化用块面的形式处理对目前的我来说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所以在主体物的深入采用了实色的块面塑造,通过色阶的变化丰富画面,但也会造成画面相对较呆板平面的视觉感受,包括成为我创作灵感的光影我也无法去还原那种灵动感。


图5 印刷过程 通过叠加一版一色叠加塑造物体减少对板难度


在经过《悬浮-1》多次的印刷练习后,在绘制《悬浮-2》的电子稿时就要相对更大胆一些,第一张创作的视角趋于平视,在画面处理上没有虚实之分,前景的椅子和背后的光影没有太多空间的纵深感,画面看起来有些乱,缺乏让人看进去的点。所以在这张创作中,我想在延续创作主题的基础上增加对空间的理解,在画稿时不纠结于把画面撑满,将画面细节处理到位,适当的留白反而有更好的视觉感受。

图6《悬浮-2》草稿

在进行第一张打样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光影的处理上面比较呆板,在用深色颜料刷上色之后,清水笔只在要渐变处的边缘上刷了几下,导致颜色过渡很不自然,另外一个发现就是打样的单宣找了师傅托底,但是浆糊没有刷匀,导致画面有很多泛白的水泡,背景颜色很不均匀。做水印的过程就是在与版进行对话,每一次的练习,都要在印刷结束后针对画面情况进行当日的分析总结,反思如何在下次印刷中再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针对发现的两个问题,我在印刷第二张画时,更换成没有托底处理的单宣,在做颜色过渡时,仔细观察板上的情况,耐心多遍晕染,确保颜色自然过渡。

图7 第一张打样和第二张作品阴影处理的对比


第二张创作主要的难点在光影的处理上,在之前的印刷练习中,都是印刷实色图块,缺乏对颜色渐变处理的经验。在分版的时候,我把凳子的阴影按照阴影形状分版刻板,在上色时先用蘸了颜料的笔刷色,再用清水笔在边缘做过渡,但这种方法印出来的边缘过渡并不自然,有很明显的板的边线在,反思了自己在分版时的思路就不正确,应该要预留好做过渡的空间并做好标记。目前的情况我只能在上色的时候更加注意,到阴影远处比较虚的边缘时,要注意不能直接上色,只在中间部分上色,两边用清水笔过渡。

图8 局部细节 印刷思路不对导致阴影边缘死板


做水印木刻需要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从分版到印刷时要保持技术理性,在印刷的过程无法用数字量化每个环节和材料状态,也就无法光凭与印画经验丰富的老师同学交流便能解决个人印刷出现的问题,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热忱的实践精神去总结个人技术经验。


图9《悬浮-2》 40cm×58cm 水印木刻 2023年


在我第三张创作时,我能够更自由的表达。其实在画稿的时候是很忐忑的,分版刻板还有印刷的难度都更高了,能在成品实现多少我并没有太大的把握,但较之前我更有胆量进行尝试。这张创作的灵感来自我养的一只猫,在工作室印画的那段时间,我总是早出晚归,当我回到家时,我的猫通常正懒洋洋的躺在自己的窝里,我无法跟它对话知晓它今天的生活,只能通过追踪家中细微变化窥探到它今日部分活动。

在这次创作中我以“轨迹”为灵感,可以借用轨迹的意象来探索事物的深层含义和哲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迷失在众多的选择和方向中。然而,若能仔细追踪过往的行踪轨迹,或许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就如同大地上留下的轨迹一样,每一个转折、每一次迂回,都是生命的痕迹,都承载着无尽的故事和智慧。而在个人生活中,每一个经历过的瞬间都留下了独特的轨迹。这些轨迹或许并不起眼,但它们组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人生观。通过审视自己的轨迹,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发现内心的力量和价值。以“轨迹”为灵感,是一次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和探索。通过追踪事物的行踪轨迹,我们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创作不仅是对外界的表达,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释放。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一次对生命轨迹的思考和感悟,都是一次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图10《行迹·留痕》 80cm×60cm  水印木刻 2024年

这幅创作对我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毛发的质感、树干的肌理、枝叶的变化,水印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到位才能更好的还原画稿,在分版的时候反复的推敲,要怎么分,分多少版,版和版之间怎么过渡衔接必须要一一考虑清楚。为了能还原猫毛茸茸的质感,刻板就花了很多时间,因为还穿插了背景,猫身上的每一处至少都有两到三个版叠加,所以过稿、刻板、对板都要尽量精确,才能保留散开的毛发细节。

图11 刻板的难度增加

图12 局部细节 毛发细节的保留


画稿增加了许多颜色变化,哪怕是一片树叶,也需要在板上反复多遍晕染,细节上更丰富,在板上“画”的时间比之前多了,反复多次的印刷容易把颜色压死或者画面斑驳,在重复多次印刷时要更注意力度的把控。虽然这张创作在画稿阶段我对于自己能呈现的成品是抱比较悲观的态度,但在最终成果上我觉得完成度还是不错的,不过在细节处理上我还是不太满意的,还要继续多印几张练习熟悉技法。在做水印的时候,我总是比较贪心,想要更好、再好,在这条路上,我还要继续钻研学习。

图13 局部细节


做水印木刻就像是与我自己在对话,创作像是一面镜子对我内心世界的投射,板上刻下的是我想述说的故事,印刷则是我的表达,而这些表达能被外人接收的程度,取决于我所学的知识经验和阅历,每一次的印刷成品都是对我的回应。

 

江静宜
Jiang Jingyi
1997年生,2022年至今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研究生在读。
近期展览:

第二届水木菁华—亦雅·中国现代水印版画作品展;
第四届「达芬奇对话」中国大学生海外艺术展;
第十届广东省版画作品展;
巾帼绽放——2023广东省女画家协会优秀作品展。

 

版权所有 2007-2024 中央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07-2024 CAFA.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7072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