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创作的“关键词”和版画未来发展的“新趋向”。我想这几年自己创作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叠变”。“叠变”是自身生活学习及工作经验的感触,“层”的叠加累积过程产生的质变,也是创作方式所呈现的画面效果,是观念表达的主要视觉载体。关于版画未来发展的“新趋向”,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多元并进的演变方式,所有的艺术方式都是共同体,要从本体价值出发去实现社会价值。
我从08年本科二年级到现在主要都是专攻于油印木刻版画,尤其是黑白木刻。本科时期不太追求写实的具象表现,更感兴趣于刻刀与木板的碰撞留下的痕迹所带来的刀味与木味的感受。因此本科时期更多的注重于表现性的绘画语言,做了几个系列表现手法类似的作品。
读研后有感于做了太长时间类似表现手法的作品,想做些突破性的尝试,所以在思维上有了一些化,在读研期间通过阅读书籍和作品慢慢地完成了转变的过程。关于“叠变”的实验,开始是自己尝试做些小的图形叠印完成了《累积的变化》系列作品,得到我的导师范国华先生的鼓励后继续进行实验探索,后来也有关注到类似样式的作品。
《累积的变化方式之二》木版油印 60×30cm 2018年
其中就包括陈琦老师用他以前的旧版做随机叠印的那几件作品。2018年去到北京,正好在798看到陈琦老师和小林敬生先生的作品正在展出。陈琦老师的实验也给我带来了启发,坚定了自己进行叠印实验的信心。
现在回头再看自己以前的作品,本科那时候受到木版工作室整体氛围的感染,喜欢大刀阔斧,单刀直入的干脆利落。不太喜欢版画里比较克制的那种抠图样式,也不喜欢做具象写实的形象内容。通常做具像写实的,我更倾向于直接绘画的方式来呈现。也是这个原因才选择的表现性语言多一点,让自己比较放松保持奔放的那种状态,这就比较符合当时自己在那种认知下的身心感受。《寻梦》系列、《鸟人》系列、等呈现的画面大家可以看到都是比较注重一些刀味、木味这种比较传统的版画的表现语言形式黑白木刻。
《寻梦1号》木版油印 80×50cm 2018年
《鸟人系列之三》木版油印 80×50cm 2018年
《青春物语》系列表现在工作室看到的人与物的活动状态经过感性处理融入到画面当中,通过人物的大小,形状,与版画机的形态组合再加上主观想象来营造空间感受,一种自身存在于周围空间的一种理解。
《青春物语之一》瞿作纯 90×60cm 2009
《结·界》系列是本科时期表现手法的延续,研一的造型研究课画了不少手稿,就想把那些手稿转换成了木刻语言的形式,当做练练手动动刀玩出了一个系列。
《结·界》系列之一 90×60cm 瞿作纯 2017
《Nude Model》系列的画稿也是出自这一批画稿,用套色的方式来转换的,进行一个叠套技术的尝试。在这个系列之后就开始了新的尝试,因为那时候自己不太满足于这种传统的“旧方式”,由此开启了求变的探索模式。求变也是自己思维转换的过程,如何从版画的“本体”特征-印痕出发,利用版的复数性和间接性来建立有效的图式语言,以此来构建自我的创作面貌。
《Nude Model 系列》油印套色木刻 瞿作纯 2017
抱着这个想法开始一系列的实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技术手段上的升华和观念上的转变。所有的形象元素回归到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不再是以往主题性的叙事。一切都趋于简化,由单一的几何图形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叠加印制,将油墨的色度控制在几乎同一层次,让其累计叠层,达到一定层数自然而然的叠透出深浅变化。这是一个技术产出的过程也是观念呈现的过程,这是实验过程中沉浸式的体会。
所有形象回归到最基本的几何的图形,就是想让自己有一个新的状态、新的开端。以往黑白木刻呈现的效果基本都是都是大黑大白的色层掺杂点刻制的灰色调,油墨的使用就极其的单调,简单滚好油墨就能印制完成。开始我就在油墨的控制上着手尝试,控制油墨的厚度,有点类似杨老师刚讲的物性研究。油墨跟水性颜料不一样,水性的材质具有不确定性。但是油墨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控制好其厚度也是可以生出无穷的变化。多年的印画经验使我能够较好地把握住油墨的厚薄度。
《一个关于“量”的思考实验》就是利用同一张版去完成的一个墨量渐变控制的实验,画面中315个圆形符号复数的排列,完整的展现出一个从量变到整体质变的过程呈现出黑白灰的渐变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视觉循环感受,使视线不断产生循环的聚散观感,而且每一张都清晰地将版的主体性显现出来,并具有美学意义上的视觉观感。
《一个关于“量”的思考实验》165×120cm 木版油印 2017年
《累积的变化方式》系列是2018年完成的小尺寸叠印作品。单纯地用了一个小的板,从左到右以每印一遍就将主版移动0.5厘米再进行印制,设定一条规定性的轨迹不断地叠加印制。行为上有点似苦行僧一样也是一种复数方式。墨色的变化都是一层一层累积出来的。
《累积的变化方式之三》木版油印 80×50cm 2018年
《累积的变化方式》之三是用一块现成的木质调色板叠印而成,那一年正好自己30岁,叠印了30遍,就当做一个自己的感悟的概念去叠,最后呈现出来这个效果。调色板叠印30次的印迹以相等的距离平行的移动,按照一定规律互相重叠,交错,30次代表笔者30年来与绘画的因果联系。按等距叠印暗示笔者累积的成长轨迹,印痕显现的循序渐进的力量感也是笔者一步一个脚印的暗合。
表达我理想中的一种自然累积,不急不躁的缓慢成长状态。印痕互相的叠套并未使调色板的形象崩解,形状的边痕依然明显容易识别,调色板的形象只是在暗示自己,它可能随时会消散开来,也可能随时崩解,随时会变黑,变深灰,变淡,变白。无形之中增加了画面与时空产生紧张感,也是我自身对时间的感受与对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
时光记忆之二 90×60cm 木版油印 2018年
几何形的叠套之后做了一个具象内容的《时光记忆》系列,叠套的方式和效果让我对时光产生了更多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叠加,使其印痕错叠,产生一种视错觉效果。这个系列想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一种时空感知,从小被灌输伟大的人物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事实上我们这一代人对伟人其实是很模糊的。通过适度的层数叠印让视觉控制在可视距离内产生效应。近看是模糊的,远看却却更为整体。
接下来这里放的是我创作时录的一个印画过程延时小视频,大概的了解下我的制作方式。全都是原始的手工印制,每印一遍,等距离地移动那个印板,把印板每印一次移动一次。《时光叠变系列》七张组画是我硕士毕业创作,当时是录了一点点过程,非常非常简单的方式,传统的印画方式用一张60×90cm的版印了180遍。叠印的过程中每进行一次叠印都是行为上的印记,也是版的时间印记。因此重复制作行为与版的移动叠加过程中即产生了时间的流程感。
《时光叠变》系列之四 木版油印 92×90cm 2019年
使用简单的几何形复数叠印,整个过程是让版留下印迹的过程,叠加的印痕等距并列、相互衔接、相互融合、 又相互消解,形成多重交织的印痕混合着夹宣的纹理与木纹肌理,产生多重视错觉与神秘的意味。印痕显现出“版”的运行轨迹,从清晰的边缘层次到中间的透黑层次,是渐变生成与内化融合的聚散关系,形成虚幻的空间感,非常的富有节奏规律暗合着图式生成的时间线索,仿佛让时间沉淀在画面空间上可以使人细细品读它。我以叠印的方式表达自我对时间与生命的观念意识的理解。把时间与生命的成长感悟抽象化,以几何形一层一层的叠加亦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艰难的前行。
《时光叠变》系列之五 木版油印 92×90cm 2019年
序列性的印痕清晰的记录着时间的生发轨迹,所有的经历与感受抽象的融入到不同时间阶段的叠层。经历越多叠层就越多,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也就越深邃越神秘,到一定积累后又慢慢的淡出,清晰有序。版画创作因材料和制作过程复杂性与创作者个人情感与技术的追求,在时间与空间中生发变化使其充满了未知的可能。
我对时间性表达的兴趣源自于木版创作中的复数叠印实验。在同一形状的叠印过程中,那种以一个相同形状与相同明度的灰色缓慢的叠加而产生的循序渐进的变化效果,符合自我在时空中的生命成长的思考与对个人积累的深度认知的体验状态即过程的体验感是随时间流程而逐渐加深的。
《时光叠变》系列之六 木版油印 92×90cm 2019年
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参加了一个中瑞版画驻留项目计划,在瑞典待了一段时间感受了下北欧风情了解到一些北欧的版画发展的现状。我在那里做了两次自己创作方式的一个演示,《时之维·衍变》和《时之维·聚变》就是两次展示做出的小幅叠印作品。《Lost Circle》是在当地北欧一个艺术家家里的地下工作室电动雕刻制作的版然后手工印制完成。
《时之维·衍变》系列之六 木版油印 50×25cm 2019年
我以叠变方式来创作是试图从版画本体语言的纯粹性去挖掘木版叠印在时间性表达上的线索与可能性,以此来实现自我在木版画创作中的观念表达。木版叠印是具有复数性与间接性特征的版画技术手段,它的间接性决定了作品呈现方式不像其他画种是直接的绘画,而是要通过间接的印刷过程制造规定性印痕来得到作品的全貌,从而实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另外,版画的复数性也使木版叠印创作的行为与制作流程具有反复性从而产生很强的时间感。复数性与间接性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叠加印痕在同一平面中具有同时性,意味着在作品最终效果呈现之时,每一个叠加的痕迹都以过程性的方式被清晰地显现在画面当中。叠加的印痕以交织,并列,相融,叠透的形式固定在承印物上,使艺术家的思维在创作过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中得以记录,展示了艺术家在时间当中的循序渐进的行为过程。这是对时间流程的点点滴滴记录也是对自我生命状态的累积体悟。
关于版画发展新趋向的思考,此前基本也没想过这种问题。因为我自身其实就做的很单一,一直在延续传统的手段做着平面的油印木刻版画。所以我对版画未来发展的新趋向没有什么实质的概念,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多元并进的演变方式,所有的艺术方式都是共同体,要从本体价值出发去实现社会价值。
瞿作纯
Qu Zuochun
1988 年生于湖南醴陵 ;2011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9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佛山画院第二届院聘画家 ;广州国家青苗培育计划二期画家 ;广州国家青苗培育计划三期杰青班画家 ;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外聘教师;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校外聘教师
作品获全国新文艺群体美术作品展获入会资格、第二十四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获入会资格、第九届广东省版画作品展铜奖 、ARTCLOUD 中国 SAP 艺术大奖 2019 年度新锐艺术家奖 、英国木版教育信托第四届“木版奖”获奖提名 、2019 罗中立奖学金入围奖 、第五届中国高等艺术院校虚苑青年版画创作双年奖优秀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奖 、2019年度许钦松创作奖广美奖区研究生组一等奖 、2019年度许钦松创作奖全国总选研究生组金奖和全国最具网络人气奖 、广州美术学院2019年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奖和毕业论文奖 、2017年获首届广东高校版画展获优秀奖、2011年本科毕业论文获方林学术论文奖等。作品被大英博物馆(英国),克利夫兰博物馆(美国),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岭南画院美术馆,广州画院,佛山艺术创作院,澳门书画院,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广州美术学院基础部, 闪隽艺术中心,泉塘 68原创艺术空间, 北京虚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