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访谈
水印版画作为中国独有的版画艺术形式,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青年版画艺术家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因此我院将推出系列青年版画家的艺术访谈栏目。这些青年艺术家在水印版画领域里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成就,栏目以访谈加作品展示等多角度呈现出当代青年版画艺术家对于现代水印版画创作的思考和感悟。
作品欣赏
作 品
《中国符号》之一 水印木刻
46×70cm 2020年
《中国符号》之二 水印木刻
46×70cm 2020年
《中国符号》之三 水印木刻
46×70cm 2020年
《中国符号》之四 水印木刻
46×70cm 2020年
《阆苑》之二 水印木刻
50×50cm 2019年
《阆苑》之三 水印木刻
50×50cm 2019年
《阆苑》之四 水印木刻
50×50cm 2019年
《物之理》 水印木刻
98×78cm 2020年
《九州忻律》 水印木刻
80×80cm 2017年
创作随想
《中国符号》系列
江南水乡是水印版画表现的强项,水墨氤氲柔软给画面增添了无限的柔情。尤其是江南园林,尽管是画家钟爱的题材,但用非全因素的版画艺术去表现,使之“版”而不“板”,是我技法的探索和情感的追求。早期水乡题材版画作品常见的是主板事形,副板事色居多,这在版画制作上是非常有利的选择,但是,在视觉效果上也往往也容易产生单一和僵化的感觉。若要有所突破,必须淡化主副版概念的制作方式和方法,强化以面的变化来带动画面生机。
《阆苑》系列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我是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徽州文化对我的影响很深。在创作题材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特别是徽州建筑中的木雕、砖雕和石雕等。
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是徽州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性格,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作品表现一定要与时俱进,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让它在发展中充满生机与活力,在章法上自觉继承徽派版画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在技法上追求刀味、肌理、拓印之间和谐,使之相得益彰,随情而化。
作者访谈
问:你之前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现传统的徽州文化,利用徽派建筑元素衍化和重构画面,而近期你的作品则多以表现江南景观为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在创作方法和主题表达上有什么思考?
徐:我的创作思路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对现实生活态度,以及创作方式和方法等都没有跳跃式的变化。当然,随着年龄与阅历增长,对生活的包容,对艺术的理解,对技艺的权重,必定会多一些自己的考量。
有句歌词是“谁不说俺家乡好”,我是地道的安徽人,从小到大都生活在长江岸边。所以在作品选题上多以本土的风土人情居多。
关于“徽州”与“江南”的话题,说来话长。安徽省的得名就是“安庆 + 徽州”的合称。现在人们常说的江南,其实是个大的地域概念,如果按地理纬度而言,徽州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为什么我们现在通常说的江南水乡,似乎不包含徽州呢?这可能是自唐代设江南东道开始,因为在大江南省区域的沪、宁、杭区域是平原,而徽州、安庆是山区,久而久之,人们的理解也就约定俗成了。
古代徽州商贾众多,且贾而好儒,从而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就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徽州三雕”是徽州明清建筑中的装饰品,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妥贴,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在题材上“徽州三雕”强调了社会教化功能,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的自然融合。
我的版画创作取材,得益于徽州良好的地缘文化基础,它催生了我版画个性的形成。当然也强化了使命担当,我没有理由不去为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多年来一如既往地在进行挖掘与拓展,今后还将继续下去。
问:水印版画是中国独有的版种,已有千年历史,你是如何思考传统水印版画与现代水印版画创作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如何表现在你的作品中?
徐:中国版画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但真正形成完整的、规模较大的独立艺术体系,应该是在明朝。“这是一个光芒万丈的时代”,现代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目睹徽州木刻版画和雕版刻书之后,曾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产生重要影响的安徽“徽派”版画,就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形成的。所以明版木刻是中国古代版画的代表,它甚至直接影响到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出现,也间接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绘画和19世纪末的西方现代艺术的诞生。
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是相辅相成的,隔代继承“明版木刻”的传统,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发现它的现代价值。在2009年前后,我曾以传统线条为主的表现形式,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得到了同行们一致认可,从中也让我在学习传统过程中得到了升华。需要指出的是版画界特别是学院派版画界,对“明版木刻”有很大的偏见,认为它只是一种印刷术,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最多只能按西方话语称之为“复制艺术”。其实“明版木刻”并不是院体工笔画的复制,而是文人与工匠合作创造的,它融入了文人的优势,也发挥了民间艺人的长处,它既不同于文人艺术,也不同于纯碎的民间艺术,它有自己鲜明的艺术观念和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它同时代乃至之前的所有中国艺术和世界艺术都是不同的。“明版木刻”在形态表现上,摆脱了对客观形象的摸拟,注重艺术家心理意象的创造;在时空关系上,超越了静止的三维时空约束;在线条语言上,不拘泥于文人画提倡的“一波三折”,重视的是线与线之间的有机组合。用斜刀刻出坚实、挺拔、厚重、单纯的线条,它完全不同于用毛笔画出的十八描,并非是所谓简单的“以刀代笔”说。它在人类艺术史上,具有鲜明的开创性、独立性、唯一性。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纵观中国水印版画发展的历程,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水印版画迈向现代,不是非学习西方一套不可,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去发掘,去探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完全可以向现代艺术转化的。
问:在水印版画创作中,材料工具的选择及使用,会直接影响到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在你的创作经历中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和体会?
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古人办事的经验告诫。
就版画艺术而言,除了观念就是技法。技法的娴熟与否,说白了就是版画人手艺的好与坏。我在版画制作上有些强迫症的表现,比如刻制印版,其目的是要留下表现画面有用的部分,其余部分只要不妨碍将来印制作品的效果即可。但我的习惯是刻版上必须保持清朗爽目,甚至有时候把画面四周全部铲光。这看起来也不是问题,但刻版的劳动强度就大多了,更影响工作效能。还有就是对刀具的磨调,总是唯恐刻刀不够锋利,习惯勤磨勤用,其实有时候并非不快,而是性格使然。这些工作习惯如果说坏,我也很难更改;如果说好,我也是下意识的保留,没有刻意。
关于水印版画的材料,不外乎板材、纸张、颜料等。这些作为水印版画的重要载体,是构成版画的物质形式。不同材料的合理运用,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如木板的纹理给人有一种原始自然的古朴之感,这些都来源于作者对物质世界的经验积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审美理想,艺术家总是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画材和作画方式。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惯见不惊的作品很难吸引观众的眼光。作品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语言、观念、材料的选取上。许多当代前卫艺术家应用不同材料的转换,创造了极富个性魅力的艺术作品。对材料文化的理解,不单单是对材料的表面认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科学地运用材料,做到恰到好处,甚或是可遇不可求。只有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不会停留在材料形式的表面上,而是在当下价值观和艺术观的引领下,为实现艺术追求寻找适当的契合点,挖掘材料本身反映出的艺术内涵。
问:对现代水印版画创作和发展,你有什么自己的思考?
徐:木版水印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化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文化形态,经过了由传统木板水印到现代水印版画的发展历程,并且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还会有新的变化和发展。现代水印版画也会因地域性形成东西有别,南北不同。但是,不管水印版画语言形态如何发展进步,也不管它与其它外来文化形态如何融会贯通,不变的应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保持的应该还是中国式审美和独特的中国味道。
念兹在兹,是对待事业的一种状态。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我当过18年的一线美术教师。后来到教育科研部门当美术教研员,从事的都是基础美术教研工作。这些经历与真正的美术专业创作都不是一码事。但我出于对版画艺术的喜爱,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我的许多同行也有和我一样的经历与困难,但大多数都还是坚韧不怕,孜孜追求,在今天有这样的群体存在,让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水印版画艺术随着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倡导,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徐 寒杰
1959年10月生人
特级教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长期从事基础美术教研工作。曾任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美术教研员、安徽省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少儿版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美协理事。
工作之余,坚持业余美术创作。其版画作品百余次入选全国及省市重大展事。中国美术馆、国际奥委会、中国版画博物馆、神州版画博物馆、广东美术馆、贵州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机构均有其作品收藏。
主要参展
《岁月遗留下的文明》入选全国第14届版画展
《即将消失的云彩》入选全国第15届版画展
《华夏春秋一脉承》入选全国第16届版画展
《演进系列之一·系》入选全国第十届美展
《演进系列之二·迈》入选全国第17届版画展
《青花系列之五·落日》入选全国第8届“三版”展
《华夏春秋一脉承》入选赴法国巴黎《中国版画·漆画优秀作品展》
《皖韵》入选香港·安徽版画交流展
《风雅NO·3》参加2007′中国现代水印版画提名展
《演变系列》入选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
《考工坊》入选2008奥林匹克(国际)美术大会
《风雅NO.1》参加中国首届水印版画学术邀请展
《家园的印记》入选“倡导绿色生活 共建生态文明”全国美术作品展
《见微知著》入选 “纵横时空——黑苏皖黔粤当代版画巡回展”
《视界》参加2013中国现代水印版画文献展
《决胜千里》入选“春天的故事——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版画精品展”
《天人之际》入选安徽书画40年精品晋京展
《九州忻律》入选全国第九届体育美展
《园记》入选中国第三届版画大展
《新富春山居图》入选全国第十三届美展
《梦想起飞的地方》入选全国23届版画展
相关链接
个展 | “亦雅”水印版画艺术家个展—— 徐寒杰
佳作推介 | 徐寒杰《园记》
(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