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创动态
Latest News
IAPA讲座|载道——版印与纸的历史形态系列讲座(6)
来源: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时间:


 
      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举办的“载道——版印与纸的历史形态系列讲座”第六回,于3月12日下午3:30—18:00举行。讲座邀请了弗朗西斯科· 波托尼教授,罗马第二大学材料学讲师,罗马梵蒂冈使徒图书馆纸本修复师,本次讲座旨在介绍羊皮纸上墨水的使用与古代地中海地区的书籍装订和细密画技术分析。

 


本次会议由版画系祝彦春教授担任主持

 


由弗朗西斯科·波托尼教授担任主讲嘉宾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祝彦春教授——

祝:我们的讲座在学术层面针对西方文明的基本路径和脉络做出思考,从常识转入专业性了解。了解西方承载文明的主体材料是一系列讲座的主题。比如说:欧洲版画油墨的制作,莎草纸的历史演进等。曾经的人类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专业视觉艺术的同学也需思考应做出什么样的作品,以及怎样做?在多元文化的并存中如何把中国传统精华,内在的品质在未来的探索中得以转化。这是我们做这一系列讲座的核心目的,也是一个初衷。昨天波托尼教授讲解了羊皮纸的发展历史和莎草纸在功能上的对照。他以修复专业的视角分析了羊皮纸材料的构成要素,并用实物演示。举出不同类型皮料作为对照,给我们一种直观的感受。担任此次翻译与主持工作的依然是蒋释瑾女士。

 

弗朗西斯科·波托尼教授——

弗: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的内容主要分三部分,先让我们先看第一部分。

 


在讲座一开始,波托尼教授为大家讲述了羊皮纸油墨的使用。

 

弗:

      “墨水”这一词源来自希腊语 “Enkauston”,含义是煅烧,滚煮。这种黑色颜料主要来自木材、植物和动物的染色。书写使用的墨水需要特殊制备,通常由液体(载体+粘合剂/水)、固体颜料(碳黑粉末)、溶剂(水/油)、添加剂(阿拉伯树胶/动物胶/糖)组成。

 

构成油墨的碳黑是什么?

 

      碳黑是含有氧,氢,硫和各种杂质的碳元素(88.3-99.5%),共分两种:

燃烧后的针叶或松香煅烧得到的树脂

沥青、亚麻油或麻油燃烧产生的碳黑

 

欧洲墨水的历史变化:

 

      在西方世界中使用的墨水质量要远远低于中国。第一个有确切的记录的文献出自维特鲁威1的《论建筑》。罗马军队的佩达努思·迪奥斯科里德斯2在公元50至70年间撰写的《论药物》。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墨水都是木炭粉和水的简单混合物,有时会加入添加剂,罗马人将这种墨水称为“Atramentum”,译为黑墨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且通俗的术语,含义是人工调制的各种深色液体。老普林尼3在《博物志》称:“墨水是用碳黑与燃烧后的树脂、沥青和焦油产生的混合物制成。”

 

 

 


图中为18世纪阿拉伯人使用碳墨水的在羊皮纸上书写的例子,红色箭头部分通过显微镜观察,墨水附着在羊皮纸表面,粘附力较差

 

 


      另一个橙色圆圈部分通过显微镜观察,由于温湿度的改变,墨水扩散到羊皮纸表层使得字迹模糊。该例子证明墨水的粘附力差,易刮掉反复使用。

 

弗:从这个例子入手我们来看一下重抄本

 

什么是重抄本?

 

      重抄本的词源来自希腊语“πάλιν ψηστός”,含义是再次刮掉或再次擦掉。古罗马人用涂上蜂蜡的陶片或模板写字,刮掉后重复使用,因此“重抄本”的含义大多出自这种方式。西塞罗4正式将该词语归入使用范围。

      在原材料稀缺和高昂的成本下,5到11世纪之间经常出现重复使用旧的手抄本,这些抄本的保存之前状态可能不太好,或是保存完好的,但却是异教文本、异端邪说、旧译本、过时效的法律或礼仪文本,人们将以前的文字划掉以便重复使用。

      在中世纪使用浮石粉末刮掉重抄本的表面,这导致了上面的文字无可挽回的丢失。流传到现在最珍贵的就是覆盖在原本字体上的中世纪重抄本。

 

 

 


左图为重抄本在可见光下的字迹-横向书写方式

右图为刮掉字迹的重抄本在荧光下的字迹-垂直书写方式

 


右图为重抄本在可见光下的字迹-横向书写方式

左图为刮掉字迹的重抄本在荧光下的字迹-垂直书写方式,刮掉的字体在边缘,说明该羊皮纸尺寸经过裁剪重新被使用

 

 

 

墨水的降解

 

      由于碳的化学惰性,制成的墨水特性稳定,不易轻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也不会破坏基材和在光线下褪色,并可以抵抗漂白剂。唯一的问题可能来自黏合剂的老化。其它的负面影响是易消除性,如在潮湿环境下墨水无法深入到支撑体,简单用布擦或刀刮就可以去除。这种负面影响使得重抄本大量出现。面对墨水的不稳定性和易消除性,人们想到在其中加入少量的硫酸亚铁,能渗透并牢固粘附在基材的纤维中,形成了一种混合油墨。

 

金属墨水的制作

 

      很短时间内欧洲出现了一种新型溶剂,名为:“金属墨水”。主要在中世纪早期传播。起源也同样难以寻找,公元3到5世纪的罗马人记载只知道它叫做“黑鞋匠”,用于皮革染色。

 

      古代的金属墨水中,除了铁 (Fe) 外,还发现了其他化学元素,如:铜 (Cu)、锌 (Zn)、铝 (Al)、钾 (K)、硅 (Si)、钙 (Ca ) 。这些元素作为杂质存在于硫酸的提取物中。古代配方中,金属墨水代指多种材料,没有明确的区分。唯一的区分是按颜色命名的,如:绿色硫酸盐,蓝色硫酸盐等。

 

      目前我们得知,金属墨水的化学反应来自硫酸亚铁和没食子单宁酸。

 

      这种单宁源于不同植物中的提取,具有多样化的植物成分,从化学角度来说非常复杂。大多数古代和中世纪配方中都提到了从五倍子中提取。它是一种翅目蚜虫科,为了产卵刺伤植物,生成囊状聚生物虫瘿。被刺伤的植物在虫卵周围形成木质质地,富含酚类化合物和单宁,这个地方也是孵化幼虫的地方。

 

 

 


图中为罗马的绿色硫酸盐与五倍子的囊状聚生物虫瘿相加形成金属墨水

 


囊状聚生物虫瘿繁殖过程演示

 

 

 

    制备这种金属墨水,除了硫酸亚铁和植物来源的没食子单宁酸的之外,以下条件必不可少:

 

一. 溶剂。

      通常采用雨水、河水、溪水,有时也用白葡萄酒、葡萄醋。将切碎的五倍子浸入其中,这时五倍子会释放没食子酸与硫酸亚铁,两者发生反应,形成深棕色沉淀物;后者与大气中的氧气反应,铁因氧化而慢慢呈现黑色。

 

二. 粘合剂或增稠剂。

      既能减缓化学反应中产生的颗粒沉淀,又能赋予墨水本书粘性,常用的有:阿拉伯树胶、黄蓍胶、樱桃树胶、蛋清、鱼胶。

 

三. 流化剂。

      能够增加墨水中的透明度和流动性,主要由少量盐酸(HCl)或硫酸(H2SO4)组成。

 

四. 抗发酵剂。

      可保护制备出的墨水免受微生物和真菌的侵袭,常用的有:醋、大蒜、丁香、各种香草的浸泡试剂。

 

 

墨水对纸张的破坏

 

      制出的墨水酸性极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基材形成降解,这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引起的,对纸张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坏。

 

 


纸张支撑层被金属墨水破坏的例子

 

 

 

墨水对羊皮纸的破坏

 

      而羊皮纸的书写支撑层,通常不会受到酸性金属墨水的影响。在上节课中我们提到羊皮纸内部有充足的碱性储备。这种碱性储备来自制作过程中将皮料浸入熟石灰 [Ca (OH) 2]中,以不溶性碳酸钙 [CaCO3] 的形式留在皮料当中,缓冲油墨中的酸性反应,有效中和墨水带来的影响。

      不过羊皮纸也有被金属墨水穿透的案例。该事件产生的原因很多,可能涉及到羊皮纸的质量或其厚度、墨水的成分、保存环境等。

 

 

 


羊皮纸支撑层被金属墨水破坏的例子

 

 

 

羊皮纸的保存

 

      当然也需要注意其他因素对墨水的破坏。这些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污染、保存的疏忽、生物和昆虫学、不适当的修复等。综上所述,环境的整洁、适当的温湿度、光线在羊皮纸的保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地中海地区的书籍装订

 

手抄本的诞生与卷轴的遗弃

 

      书籍以装订成册的形式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目前存世的290部基督教文本中,约83%可追溯到公元3到4世纪。这些书大多以装订成本的形式出现。考古学研究也支持这样的假设,手抄本的出现取代了东地中海盆地莎草纸卷轴的装订。可惜的是残留下的数百本书已经残缺不全,辨认不清楚装订的方式。

      科普特教会似乎是第一个系统规定书籍装订的团体,这些科普特风格的书后来传到其他地方。随着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堡统治的开始,基督教设为罗马国教,科普特风格传到整个地中海盆地,并以手抄本的方式继续传播。

      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之后,许多希腊和拜占庭手工艺人纷纷逃离,他们带走了珍藏的书籍,这些书籍与当时西欧流行的书籍截然不同,于是这些逃离的手工艺人间接促成了新装订方式的产生。

      在当时市场上流通两种类型的文稿,分别是“集”和“章”。这两种文稿主要区别在于所含的字数:如果含有整章的手抄文学,称为“volumen”,即“一集/一册”;如果是简短的手写稿,例如合同,协议,信件等则被称为“rotuls”,即“章”。

 

 

 


图中为莎草纸卷轴的示意图,中间断开的部分为莎草纸的一页,两边分别用淀粉胶粘合做成卷轴的形式

 

 

      碰巧的是,除了单张的书帖,人们还将一叠有序的书帖组合成小册子,尺寸比正常书小,每组书帖由4到10张纸组成。

 

装订技法转变的简述

 

      在西方手抄稿的历史上,装订类型是根据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年代决定的。人们根据装订的结构将一本书分为以下几类:

      缝线方式(书脊的缝线法、书头布的缝线法),固定在书芯外侧封壳板上的支撑方式,封壳板(木质、羊皮纸材质,硬纸板材质),装帧材料(皮革、羊皮纸、纺织面料),书页(莎草纸、羊皮纸、纸张)。

      阿拉伯人在公元751年学会造纸术,撒马尔罕的领土扩张到整个地中海。这时的希腊、拜占庭和欧洲还是延续传统用羊皮纸作为书写支撑。13到14世纪,纸张逐步取代了羊皮纸的地位,成为受人们欢迎的书写材料;14到16世纪印刷术的发明使人们对书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时的装订也随之简化;到了15到16世纪完全取代羊皮纸,这个范围包括普通书籍、手稿、印刷品。

 

简而言之,由于地域原因,地中海将书籍装订分为两大类:

 

1、科普特装订,埃塞俄比亚装订,伊斯兰装订,拜占庭装订,亚美尼亚装订。

这些书籍的装订分别分布在地中海以东、中东与北非地区。

 

2、加洛林装订,罗马式装订,哥特式装订。

这些书籍的装订分别分布在中欧和西欧地区。

 

 

 


地中海以东、中东与北非地区装订地域示意图


中欧和西欧地区装订地域示意图

 

 

      我们以希腊装订为例,最初出现在拜占庭帝国灭亡之后,东西方大融合时期。在当时的法国和意大利尤为盛行,很多逃过来的希腊人在这两个国家扎根并从事书籍装订的工作。

 

 


希腊式装订地域示意图

 

 

      装订的历史十分漫长且复杂,包涵了地方特色和异域风情,成为一个非常多元化的世界。作为示例,这里我们列出的很多照片帮助大家了解不同类型的装订。

 

分布在地中海以东,中东与北非地区装订示例:


科普特装订早期-公元3到4世纪埃及的《拿戈玛第经集》

 


科普特装订晚期-左图为还原公元7到11世纪的模型书

右图为公元7到8世纪哈穆里(法尤姆)的《第569号手写稿》,封壳用到了金箔和几何图形,工艺更加精进

 


埃塞俄比亚装订-右图为还原公元7到11世纪的模型书,封壳制作简单

 


伊斯兰装订-16到18世纪装订的变化。封壳精美,大量用金箔制作的几何图案。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当欧洲还在使用羊皮纸的时间,伊斯兰第一个将纸张用于书籍装订

 


伊斯兰装订结构示意图 左图为上开盖书籍

右图为侧开盖书籍

 


拜占庭装订-12世纪书背脊部分为半圆弧状,堵头布成“鱼骨状”,右上角的10到15世纪的模型书以木板为封壳,外面包裹皮料。

 


拜占庭装订-保存在赖歇瑙1007-1012年的《亨利二世圣礼书》以及约 1125 年尼什的《基督与其门徒的故事》,封壳采用大量宝石、金子、象牙制作,华美异常

 


亚美尼亚装订-保存在梵蒂冈使徒图书馆1580的《新约》,在拜占庭和东方文化之间的装订方式,不知何种原因更偏向西方化。

 


叙利亚装订,埃塞俄比亚装订,拜占庭装订,亚美尼亚装订,伊斯兰装订汇总展示

 

分布在中欧和西欧地区的装订:


加洛林装订-保存在德国格雷斯海姆11世纪的《林迪斯法恩四福音书》,从外表封壳我们可以看到受到拜占庭装订的影响,但内部不同

 


保存在瑞士圣加仑8世纪末的《林道福音书》

 


罗马式装订-保存在拜内克善本和手稿图书馆的《圣安东尼》。从罗马式装订开始,我们发现人们对书籍的需求增加时,装订结构越简单

 


从这里诞生一种新型的书籍装订方式-便携布袋书,不论是在绘画上或者在木雕上,当我们看到腰间或者手提着一个小布袋时,其实里面装的是书

 


便携布袋书示例图

 


哥特式装订-书籍装订的结构更加简化,晚期的哥特式离欧洲印刷术的发明世纪较近,装订工人需简化工作时长以应对越来越多的订单

 

 

 

 

三、细密画技术分析

 

      用羊皮纸装订的书籍中欧洲人配上了精美的插图,我们称为“细密画”,定义是“在羊皮纸或象牙上完成的微型绘画和装饰图案”。最初该术语的词源有这样两个含义。第一个意思是“红色”,取自两种矿物质的名字-朱砂 (HgS) 和红铅 (2PbO·PbO2);第二个意思是“开头首字母单独绘制的图案”。

 

 


图为朱砂和铅红的矿石实例

 

 

      细密画一直是众学者研究的对象,而这些研究主要从批判美学的角度出发,至于技法研究少之又少。但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匠人技法文献却给我们提供了基本帮助。

      这些文献相当于构成了一个大的资料库。通过研究它们,我们知道了中世纪早期到中期的技法的变化过程,即公元3到6世纪。

      最早存世的是《莱顿十号莎草纸》和《斯德歌尔摩莎草纸》,这两个希腊文本有可能是同一卷的某个部分。两者都将成为后人们讨论艺术技法的基础。从那一刻起,相关论述成倍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具体。针对特定的艺术领域,朝着理论而非实践的原则发展。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有以下书籍,列出来的是绘画技法书单:


图为欧洲传统绘画技法书籍清单6

 

 

 

中世纪细密画技术纲要

 

      中世纪早期人们会给羊皮纸染色,特别是紫色。这是一种由克里特岛人或腓尼基人发现的染料,十分昂贵和稀有。公元6到8世纪时被植物性红染料所代替,这种红色染料生产工艺复杂、质量不佳、极不稳定,与羊皮纸结合力差。

      染料是从骨螺属腺体中提取的,是海生贝类动物狭舌目的一个属。鳃下腺可以分泌黄色黏液,由于空气的氧化作用呈现不同的色调,色阶从红紫色到深紫色。不能用于羊皮纸上作画,只适合染色。

 

 


图为骨螺

 

 

图为染色羊皮纸示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紫色逐渐被其他着色材料所取代,从染色巴豆到罗氏地衣类真菌的汤剂。羊皮纸有时也用藏红花染成黄色。在卢卡发现的《第490号著作》文献中,提到了从洋红虫的使用;茜草,加入明矾后根部呈现猩红色;木犀草素中可以提取稳定性强的黄色。所有这些植物染料都对光线敏感且不能持久。

 

 


其它植物性染料示例

 

 

细密画使用的工具与设备

 

      有限的经费和孤独的画匠们不得不为了实现作品而制作出各种辅助操作。如准备颜料、制作金箔、银箔、粘合剂、软化剂、固定剂、媒介剂、绘图与书写工具、抛光工具。

      大小不一、尺寸不同的小鬃毛笔刷是细密画的基础。

      羽毛笔用于文字书写或轮廓线的描绘(摘自“琴尼诺·琴尼尼《艺术之书》-第14章”)。草图的设计通常使用金属笔尖完成(摘自“琴尼诺·琴尼尼《艺术之书》-第11章”),面包屑、兔脚、抹布则用来擦除修改痕迹。

 

 

 


左图为修士用小刀去除羊皮纸上已有的文字

右图为修士用羽毛笔书写文字

 

 

      其他使用到的工具是:正方形切片,尺子,圆规,装颜色的盒子,过滤液体的过滤器,不同矿石制成的研钵和杵,玻璃或者陶土制成的小罐子,牛角或其他动物的角,皮制装矿石的袋子,贝壳或乌龟壳装颜色,动物牙齿(这些动物包括:狗、狼、豹、野猪),用于抛光的碧玉、玛瑙被安装在木制手柄上作为抛光工具。

 

 


细密画的工具示例

 

 

常使用的粘合剂如下:

 

明矾+糖+蜂蜜/糖蜜

 

阿拉伯树胶+蛋清+蜂蜜/蜜糖

 

蛋清+樱桃胶/李子胶

 

 


常用的粘合剂示例

 

 

 

      有些细密画匠喜欢使用牛胆汁作为媒介剂。牛胆汁取自牛胆囊的分泌物,是一种粘稠液体,快速搅拌时会起泡,呈绿褐色。它被认为是一种表明活性剂,可使水性颜色快速被羊皮纸接受,让其具有附着力和活泼性,常作为定影液涂在草稿表面。

 

镀金与镀银工艺

 

      整个古代地中海地区使用贵金属作画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做法。这种做法始于埃及,逐渐传播到希腊、罗马。在拜占庭文明的背景下,宝石等矿物质的镶嵌在书籍装帧上站稳了脚跟。随着风格的演变,画匠们在画面背景中大量使用金薄,包裹具有装饰意义的数字、字母和纹样。

 

 


图为13世纪上半叶 - 基督的复活 - 单页细密画金箔背景

 

 

 

诞生在卢卡的《第490号著作》中,对金箔的使用有详细描述:

 

      “将浮石打磨后的红色或紫色羊皮纸冲洗干净绷在木框中风干,这时用蛋清涂在贴金的区域。将一片片金箔放在贴金层,并用湿海绵压住。一旦表面的水分蒸发,金箔就会变成褐色,再用玛瑙等矿石打磨后涂上黄蓍胶固定。”

      直到12世纪时,我们在提奥菲勒斯的文章中找到贴金的方式还是如此。

      在细密画领域受到希腊-拜占庭式风格的影响,西欧世界之间的艺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1.拜占庭的细密画工匠会选择光滑的羊皮纸,表面粘合力弱,随着时间的推移,上面的装饰会脱落。

   2.西方的细密画匠们会选用粗糙的羊皮纸,相对来说附着力要强的多,粘合力更持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机媒染剂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金箔工艺上。这种无机媒染剂就是亚美尼亚泥土,对拜占庭人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了解其增塑、略带湿度、保证金箔更好的粘合表面的特性,并大量用在贴金和木雕镀金上。

 

这里谈到两种传统无机媒染剂的贴金方式:

 

第一种 亚美尼亚尼土

 

      媒染剂的混合物由白垩(亮光/哑光)、亚美尼亚泥土、白铅和糖组成,加入蛋清或胶混合。涂在需要贴金的表面等待晾干,再用小刀打磨光滑,铺上金箔。亚美尼亚泥土有多种颜色,如果用红色做底使金箔呈现暖色。而用绿色做底则会凸显出金箔的冷色。

 

第二种 博洛尼亚石膏

 

      产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石膏是一种研磨非常精细的水合硫酸钙,用动物胶混合涂在准备好的羊皮纸上并绘出镀金区域。贴金的时候,只需要稍微湿润表面即可,等待干后用动物牙齿或玛瑙打磨光滑。

 

 

 


图中为亚美尼亚红土贴金演示

 

 

细密画的保存风险

 

      细密画保存分析主要出自羊皮纸本身,正如上节课提到,羊皮纸是一种极其容易吸收潮湿的支撑体,环境不合适会呈现皱纹、变形。我们要知道一幅细密画由多种颜料构成,每种材料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这种潮湿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会导致颜料层表面龟裂、破损,随着粘合剂一并丢失。

 

 


图中橙色区域为颜色层脱落的示例

 


图中用无机媒染剂亚美尼亚红土做基底

 


图中用无机媒染剂博洛尼亚石膏做基底,金箔呈现冷色,右上角的划痕为玛瑙刀打磨的痕迹

 

 

 

细密画绘画技巧

 

      最古老的文献中很难找到描述细密画绘制的过程,通常在誊写员完成文字抄录后才进行。誊写员会提前预留出位置给华丽装饰的首字母还有强调的数字,并轻轻的在纸的边缘做记号提醒画匠们做下一步的装饰。

      细密画匠们使用铅笔尖打草稿,熟练的可以直接用羽毛笔沾墨水打草稿,当然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羊皮纸表面被铅笔尖划伤。需要贴金箔的地方一般用混有阿拉伯树胶和蛋清的水彩先标记出来(摘自:“琴尼尼《艺术之书》-第10章,第31-32章”)。草稿绘制的人物造型除了主要轮廓线外,还标清明暗对比和阴影区域的界限,为上色提前做好准备。

 

 

 


图为在羊皮纸上绘制的草稿示例


图为在羊皮纸上贴金的草图示例

 

 

波托尼教授为大家简述欧洲细密画风格的小知识:

 

      中世纪早期流行单一化的背景,羊皮纸被染成紫色或保留其本身的颜色,直到中期之后才出现同一的金色背景。从4到5世纪的细密画中人物形象如图浮雕一样凸显出来,经典的塑形结构和微妙的风格变化有此诞生。

      中世纪的加洛林文化9标志着拜占庭与古典时期的和解,这时的技法得到普遍的传播,多使用植物性颜料绘制,颜色更透明精细,人物造型僵硬,本身透视方法的使用,多边几何形装饰,中世纪初期染色的紫色羊皮纸重新回归。到了6到7世纪,人物风格日渐僵化,直到与字体风格相近。

      中世纪晚期细密画呈现较为复杂的表现方式,在装饰上没有刻板的印象,画风呈现任意性。

      从加洛林风格的普遍传播到罗马和哥特式风格的汇入在整个中世纪延伸,在王朝其后的鼎盛时期,加洛林家族在名义上继承了古典时期的罗马帝国,也即是开创了后世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在细密画的表现上不断适应、变化:

      “通过最复杂方法的混合颜色,细致和频繁的采用植物提取实现颜色的精致和透明度;再加上透视方法的使用,所有的一切都不断注入到细密画中。”

 

波托尼教授列举了中世纪细密画不同风格的图片作为示例,他们分别是:

 

墨洛温风格、加洛林风格、罗马式风格、哥特式风格

 

墨洛林风格的细密画赏析:


墨洛林风格细密画

 


墨洛林风格细密画,常用人和动物的形象表现字母和数字

 


6世纪之后装饰的元素简化,人物形象如同浅浮雕,充满几何形体。早期拜占庭的风格和几何装饰性明显的突出

 


与上一个示例相同,出自同一本书只用到四种颜色装饰:红色,褐色,黑色,绿色

 


墨洛林风格的西班牙绘画,没有阴影、渲染、透视,细密画如图二维印刷效果呈现

 

 

加洛林风格的细密画赏析:


细密画风格发生转变在加洛林时期,从法国和德国部分地区开始。人物绘制开始经典化。这里我们需要观察画匠对衣褶的强调处理,以及中间混入的比例与明暗关系

 


图片通过衣褶让我们看到人物的动势,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构图或之前的浅浮雕形象

 


这时期的绘画有些类似于“插图”。只用黑色勾勒出轮廓线,下面加入了文字注解。注意看右边的细密画,除了首字母大写外,书写方式与现今相同,分成了三条垂直的柱状

 


受到拜占庭风格影响应用多种颜色与早期的极简颜色不同。人物虽然僵化,可这里的圣马太向右转头,略微倾斜,右手拿笔,仿佛在福音书的一页停下来沉思,长袍包裹下呈现动势

 

 

罗马风格的细密画赏析:


罗马时期的首字母尺寸加大,有时甚至占到羊皮纸的一半。画中神的形象不再僵化,从服饰和动作上都类似于我们平时看到的人

 


图中首字母的绘制复杂,中间插入了很多动物的形象,颜色多用植物性颜料

 


从11世纪开始金箔的大量使用,十字架上的基督后面是用金色做背景,在同一时间教堂中看到的基督木雕风格相同

 


罗马风格的西班牙绘画,延续了之前墨洛林画风类。11世纪的西班牙在阿拉伯人的控制下绘画上没有大的改变,用色类似于蜡笔画

 


罗马风格的西班牙绘画,图中满色的绘制为一章/一本书的起始页

 

 

哥特风格的细密画赏析:


哥特初期背景满金,人物装饰性强,明暗、阴影等大量应用

 


图中为意大利风格的哥特式细密画,很像壁画上我们看到的契马布埃和乔托的风格。画家在这里做了简单的透视和景深处理

 


在这一时期表现了以前不会去触及的主题-死亡

 


图为14世纪晚期到15时期初期国际哥特式风格的细密画,类似于精美的油画,差别只是尺寸上的不同。这里展现来丰富的色彩、精准的造型、完美的透视关系

 


1412年《贝里公爵的豪华祷告书》8

 


文艺复习时期的意大利细密画,从简单到繁华并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

 


课件的最后一页是13世纪在波西米亚的本笃会制作的细密画书-《魔鬼圣经》9,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世纪手抄本,重75公斤

 

 

波托尼教授列举了课程中提到的部分材料示例。

 

欧洲金属墨水的制作材料:


粉末状硫酸亚铁与植物来源的没食子单宁酸-虫瘿

 


浸泡在葡萄醋中的虫瘿

 


加入硫酸亚铁起反应

 


金属墨水反应前后对比

 


使用制作好的金属墨水在羊皮纸上书写

 

 

 

贴金材料的演示:


亚美尼亚红土金箔的演示

 

 

课程尾声:

讲座结束后波托尼教授与参与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亲切道谢,感谢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和国际版画联盟对课程的大力支持。

 

 

备注:

 

    1.马尔库斯·维特鲁威·波利奥(前80年或前70年-约公元前25年)是古罗马的作家、建筑师和工程师,他的创作时期在公元前1世纪。

 

    2.佩达努思·迪奥斯科里德斯(约40年-90年)。古罗马时期的希腊医生与药理学家,曾被罗马军队聘为军医。其希腊文代表作《药物论》,在之后的1500多年中成为药理学的主要教材,并成为现代植物术语的重要来源。

 

    3.老普林尼:公元79年在维苏威火山附近去世,古罗马作家、博物学者、军人、政治家,以《物博志》一书留名后世。

 

    4.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律师、作家、雄辩家。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罗马最伟大的演说家和最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之一。

 

    5.拿戈玛第经集,是指一批于1945年在上埃及地区的拿戈玛第所发现的一系列莎草纸翻页书。

 

    6.欧洲传统绘画技法书籍清单注释:

      ·《第490号著作》是在公元787-816年撰写的手稿,该手稿的第一任编撰者是卢多维科·安东尼奥·穆拉托里 (Ludovico Antonio Muratori),里面收集了颜料制备、金银墨水、人造石和马赛克玻璃着色、皮革和织物染色、镀金以及金属和合金加工的程序,它是现今最古老的拉丁语配方书。

      ·《罗马人的色彩与工艺》是在9-13世纪撰写的手稿,最初可能是一个僧侣所写,书中描写关于中世纪艺术和工艺技术。这些配方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工匠如何制作艺术品、创造和颜色的应用都极具价值。
      ·《马帕配方》是中世纪的拉丁文文本,其中包含工艺材料的制造配方,包括金属、玻璃、马赛克以及材料的染料和色调。配方中的信息和风格非常简洁。每个都包含成分的名称,通常是关于将成分组合在一起的两句话。一小部分大约只有六句话。文本带有一个简短的序言。
      ·《德·克莱德》是一位匿名的伯尔尼作家的短篇论文,9 世纪下半叶(大概) 用拉丁文写成。专门讲述微型画,是现存最古老的描述这种艺术形式的技术程序的文本之一。

      ·《艺术技法列表》提奥菲勒斯写于12世纪上半叶,关于中世纪晚期应用的绘画技术。这部作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绘画和绘画材料(技术、颜料和墨水)的生产和使用,特别是细密画和壁画。第二部分涉及彩色玻璃的生产和玻璃绘画技术,而最后一部份涉及各种金饰和其他金属制品的技术。

      ·14世纪的《细密画的艺术》,作者不详。该书详细描述了细密画工艺的技术。这是欧洲第一部以教学为目的作品,第一次尝试以有序、系统和清晰的方式处理与艺术相关的所有知识。

      ·琴尼诺· 琴尼尼写于14-15世纪《艺术之书》是意大利艺术中最重要的绘画论文之一,也是欧洲艺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第一次确定了理论原则,而不是单一的实践规范。这本书包含有关颜料和画笔、绘画和壁画技术的信息,还提供了行业的建议和技巧。学者们经常将这部作品解释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之间的过渡时刻。

 

    7.墨洛温属于第一个法兰克王朝(5-8 世纪)。

 

    8.加洛林王朝是自751年后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王朝。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员以“宫相”的身份涉理王国朝政。751年,加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温家族,正式坐上法兰克王国的王位。

 

    9.《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是一本于中世纪发表的法国哥特式泥金装饰手抄本,内容为祈祷时刻所作祈祷的集合。该书由林堡兄弟为赞助人贝里公爵约翰而作,创作于1412年至1416年。

 

    10.《魔鬼圣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中世纪手抄本,于13世纪早期制作于波希米亚地区的一所本笃会修道院内。此书目前存放于斯德哥尔摩市内的瑞典皇家图书馆。此书因其中的巨幅魔鬼插图和抄书人的诡秘传说故事而以“魔鬼圣经”之名著称于世。

 

 


图文、编辑/蒋释瑾

排版/尹伊阳

审核/孙亚南

 

 

 

 

版权所有 2007-2024 中央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07-2024 CAFA.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7072388号-2